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严格把关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再融资狂潮再次来临。今年初至今,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亿元,是去年同期(836亿元)的近5倍,接近去年全年增发预案中募集资金总额4931亿元。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证券市场募集资
再融资狂潮再次来临。今年初至今,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亿元,是去年同期(836亿元)的近5倍,接近去年全年增发预案中募集资金总额4931亿元。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比其他手段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利于企业发展。一方面,企业要想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必须具有良好的业绩,从而,可以促使企业更好地加强管理、开发新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必须有具体的项目和用途,因此,对资金的使用也监管更严,更有利于企业加强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就融资本身而言,无论是企业上市还是再融资,有关方面把关都不是十分严格,而应当坚持客观、真实、诚信原则的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又常常会与企业串通一气,帮助企业做假账、虚报业绩、设计虚假项目等,使很多不具备上市条件和再融资的企业,获得了上市资格、募集到了资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上市以后企业效益不仅没有提高、市场没有扩大、反而效益大幅下降、很快步入ST行列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从有关方面对企业从证券市场募集到资金以后的使用情况监管来看,也往往是只要企业不出现明显挪用现象,一般也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跟踪监管,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扩大生产、技术研发、拓展市场等方面。更有不少企业,从募集资金之日起,就没有考虑资金的具体投放,出现“不会花钱”的苦恼,导致上市公司普遍出现后续项目不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现象。
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多数上市公司都进入了再融资的新阶段,尤其是银行,去年刚刚经历了一次再融资高潮,今年又有许多银行提出了再融资计划,且融资规模高达4000亿元,这不能不令人担心。
不得承认,再融资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角度分析,如果上市公司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能够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把资金用于新项目的投资、设备的更新改造、技术的研发以及市场的开拓等方面,不仅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和繁荣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企业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将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乱投乱放,甚至贪污挪用,那么,不仅对经济毫无益于,对证券市场的健康与繁荣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什么公众对银行的融资已经从当初的热切期盼到目前的万般担心,甚至只要银行提出融资计划,股市就会大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行在募集到资金以后,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支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完全考虑眼前的利益,如过度地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发放贷款,导致银行的融资很大程度上是与民争利、伤害股民的利益。
眼下,由于受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很多企业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困难,加大证券市场的融资力度,无可厚非。前提是,必须端正融资的态度,明确融资的目标,而不是把证券市场当作简单的“圈钱”工具。否则,就应当严格监管。
笔者的观点是,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有关方面必须严格审查、严格监管。首先,如果计划再融资的企业以前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出现过明显问题,应当加以限制,原则上不同意其再次融资;第二,如果计划再融资企业没有符合规定的投资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效益评价指标等,必须严格控制,控制其再融资或压减融资计划;第三,对银行的再融资计划必须与信贷结构、风险评估、资金投向等紧密结合,而不能单纯地考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否则,就是对证券市场和股民的最大不负责任;第四,再融资必须对实体经济优先考虑、优先审批,首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同时,对开发企业的再融资,必须严加控制,严格监管;第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再融资资金使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再融资的审核监管与监管制度,提高再融资的效果和效益。
总之,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加大监管和审核力度,防止过度再融资对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