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推动人民币加速升值?
虽然美国财政部5月27日公布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让业内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有所减小,但是其后两日美元走弱,实际上却进一步推高了人民币汇率。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845,较前一交易日升值11个基点,连续4个交易日创汇改以来新高。
“美元的走弱是近期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中汇国际外汇分析师王鹏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就在5月27日美国公布汇率报告后,美元指数即走低,跌幅超过1%。随后的5月30日和5月31日两天,该指数又出现了近1%的跌幅,使其一度下探至5月初的水平。
对于美元的下跌,王鹏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前期披露制造业数据不佳,令市场对美联储将继续实行宽松政策预期升温;同时,美国政府公债的低收益率以及欧元上涨吸引了美元利差交易,对其造成利空。
“不过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美联储日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表态。”王鹏说道,随着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将在6月30日结束,国外投资者猜测,依据美国经济当前的不稳定性,美联储推出第三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大。而美联储5月18日发布报告称,近期走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暂时现象,美联储会继续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一段时间,也无疑证实了这一猜测。“在美国有意维持之下,美元在低位运行的趋势依旧会保持,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一定压力。”
而在美元境况不佳的同时,我国国内面临的大面积干旱以及电荒也加剧了通胀,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
据了解,近期南方大面积的干旱以及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农产品价格持续普涨。在此作用下,4月份稍缓的通胀势头或将重新抬头,有分析预测,5月CPI升幅将超过5%,6月甚至将突破6%的大关。
此外,国家发改委决定自6月1日起,上调15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上调1.67分。这是2009年11月以来,发改委首次上调非居民用电价格。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居民用电价格暂时保持不变,但工业用电价格上调的压力仍将传导至消费者身上,可能妨碍下半年通胀降温,加上上述南方干旱因素带来的通胀压力,都将让人民币保持强势。
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陈华表示,在市场流动性已经过份趋紧的情况下,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已经难以达到抗通胀的效果,人民币升值是如今央行对抗通胀的最有力武器。
“如果要稳定汇率,那么中国就要接受更高的通胀。而当前政府在"抗通胀"和"稳汇率"两头间,更倾向前者 。”陈华表示,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态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