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汉: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操之过急
中国资本账户里部分的交易项目,十年以前都已经可以兑换了,包括直接投资和长期借贷等项目。所以,资本账户开放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即绝对地管制,或毫无任何管理的完全开放。这一点虽然显浅,但对我们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却十分基本及重要。
热钱破坏性不容轻视
资本账户管制主要是针对短期资金,亦即所谓热钱。热钱并不能完全可兑换,可以合法地自出自入,因为政府对它有所管制。管制热钱,问题牵涉到宏观调控和国家金融安全。
如果资金自由流动,中央银行当局要控制流动性的难度就会加大。譬如有人在香港透过发行人民币债券、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等方法筹集资金,这些资金能否和应否自由回流大陆?
若然在外筹集的资金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自由长驱进出,试问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如何不受破坏呢?假如没有任何管制,那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效率就会大大削弱。
上文提到,在香港用人民币债券与首次公开招股等方法筹集的资金是长期资金,它跨境进入中国大陆无可避免要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问题只是资金规模大小影响有别而已。至于跨境的短期资金,为何不可以自由进出?有些人以为自由市场是最好的,所以资金也应该自由流动,包括一般称为热钱的短期资金。
对于贸易自由,长期资金的相对自由或绝对自由流动,国际经济理论都有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并指出个中的好处。
可是,对于短期资金的跨境流动,并没有经济学理论证明它的好处。
所以,理论上还没有支持热钱自由流窜的论据。国际经济学大师巴瓦蒂(Jagd ish Bhagwati) 教授在十多年前、即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时便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鼓吹所谓短期资金自由流动,只不过是方便华尔街的投机大鳄攒空子,营造一个方便他们操作的自由环境而已。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美国财政部的官员里大都是华尔街利益的代表。对于巴瓦蒂教授的分析我是同意的。我看不出要给热钱流窜,扰乱金融秩序的自由,除非本国的金融市场的规模、深度、和精密结构令它们完全无法兴风作浪。
是否政府采取放任自由的立场,市场就可以完美无缺的运作?这并不单是经济理论的争辩可以解决的,更需要看实际经验。经过多次金融危机及资产沫泡爆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个体只会着眼于本身的利益,不理会总体负面效果,包括市场崩溃。所以政府是有责任紏正市场失灵和过度的偏差。
搞破坏者应受限制
任何政府都须要自问:为甚么要让热钱流窜进来?短期资金要流出去,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或带来伤害性的后果?为甚么要让短期资金不受限制地随心所欲兴风作浪,攫取利益,危害国家的金融稳定及安全?这些是最根本的问题,相信是中央政府对开放金融市场(包括对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速度)怀有戒心和防备之心的源头。
国家金融安全在美国的词汇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为美国作为国际金融的霸主, 是兴风作浪的源头,基本没有受外来金融的攻击。目前,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最大的对冲基金、最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属于甚么国家?答案反映了问题个中的关键,因为他们就是国际金融游戏规矩的制定者和主要的博弈者。
中央对香港的戒心
侵略性的金融行为,基本上都是欧美机构的所为。对美国来说,不存在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可是对新兴经济国家来说,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痛苦教训,至今仍记忆尤新。最近一次由次级按揭债券所触发的金融海啸,美国也自己上了身,遍体鳞伤,但事件反映的,是美国内部疯狂借贷引发巨大泡沫爆破,属于内部金融市场的纰漏问题,并非受外来金融冲击所致。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中国开放资本账的过程必须是相对有序地、可控的。
后者的意思是对热钱的流动必须留有防范一手。即使是今天开放了,但明天势色不对,也应有堵截的机制和后着。
对香港来说,借人民币国际化之机,可以得到更多人民币产品发展和利润的机会,绝对是好事。但我们必须要令北京放心,搞这些产品不会失控。按往绩看,香港的纪录并不良好。
雷曼迷债一役,香港上了美国金融大鳄的当,暴露了香港在防范金融投机上的不足。
笔者曾讨教于美国一位着名的金融财务学者,他告诉我香港那些雷曼迷债产品,在美国是不容许出售给小投资者的。但在海外市场,雷曼却为所欲为,有坑害投资者的自由。
(雷曼受害者不单是香港。德国保守的投资者,也买了大量把这些衍生金融产品包装成为存款证之类的投资工具,令他们损失惨重。)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令其经济问题丛生,美元不振;欧盟其后爆发政府债务危机,令欧罗出现信心问题。中国借此有利形势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无疑是国际经济金融战略的合理调整。不过,人民币国际化固然有其好处,但也不应过于仓卒。
无论是内地或香港,都须要摸着石头过河,以策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