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难放松 端午加息预期再起
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个月继续回落,显示出制造业增长势头继续减慢的苗头。
一面是制造业增长势头继续下滑,一面是向市场继续收回流动性,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形势判断和政策走向?
本周末即将迎来端午小长假,市场再燃加息预期。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一月一提准”和“隔月一加息”的节奏。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根据货币政策的整体节奏,还是基于5月份的CPI预期,央行将于端午节假期加息已然成为大概率事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则认为,6月份加息很早就在市场的预期之中,而且机构对于5月份的CPI预测都比较高。
来自华泰联合证券的最新研报显示,预计5月CPI同比上涨5.5%,环比升0.1个百分点。光大证券表示,今年CPI通胀会在年中见顶。“因此,不排除端午节加息的可能性。” 鄂永健称。
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俊郁指出,PMI下滑的幅度小于预期,因此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不会那么快放松。
“6月份加息一次,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财通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金赟表示。
“预计6月份央行将主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同时由于通胀有望再创本轮物价新高,届时央行可能在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之间再作政策选择,其中加息可能性应高于再次"提准"。”《每日经济新闻》
最新数据
5月PMI再度下滑
数据显示,5月份PMI达52%,较4月份的52.9%下滑了0.9个百分点。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体现经济运行的一项先行指标,反映了企业订单、就业、库存等最新情况,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反映了制造业经济的衰退。
同时汇丰银行也公布了5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该指数也较4月份再度走低,并创下了10个月来的最低值。
联系到此前有关部门公布的月度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货币供应量、出口等关键指标的增速均出现放缓迹象,市场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有所加剧。一同强化的还有人们对当前货币政策超调的担心和政策放缓的预期。
“担心政策紧缩的超调,是因为经济回落的幅度可能会超出可控的范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撰文指出。
从近期公开市场操作中,也确实可窥见政策一定程度放缓的迹象。5月上旬央行时隔半年重启了3年期央票后,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该品种央票的发行则一直处于“引而不发”阶段,政策回调似乎正在发生。
公开市场再发3年期央票
然而就在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将有所放松之时,央行却再度祭出3年期央票这一紧缩型货币工具。央行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将于3日在公开市场发行230亿元的3年期央票。
分析人士认为,3年期央票发行具有一定的政策信号作用,说明货币政策基调仍未发生根本改变。“3年期央票的停发和重启,体现出央行对流动性管理相机抉择的特点,货币政策会根据短期流动性状况和市场资金紧张程度有所调整,但政策整体仍然行走在"回归稳健并趋于紧缩的轨道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抑通胀仍是第一要务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看似矛盾的背后,体现出决策层对“稳增长”和“抑通胀”两者轻重缓急的判断。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并非是趋势性的下滑,抑制通胀仍是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5月份PMI虽有所回落,但仍然在合理、适度的增长水平,这是当前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平安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王韧认为,经济增长进入下降周期的可能不大。
专家指出,政策的回调短期内也许可以拉高数据,但长期来看却容易带来经济结构的恶化,一方面错失了结构转型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通胀成为脱缰野马。
与增速下滑相比,当前通胀的压力似乎更为明显。受南方旱情的影响,通胀压力仍难以在短期内消解,有机构预测我国5月份CPI同比涨幅或将继续保持在一个偏高的水平。
“5月份CPI涨幅有可能再次创出近两年来的新高,甚至不排除在6、7月份继续走高的可能。当前货币政策仍将围绕"抑通胀"展开。”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新华社
深度观察
担心经济“硬着陆” 宏观调控进入“敏感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PMI指数继续回落反映经济增长回落可能性加大。经济增速和购进价格呈现“双缓”态势值得关注,下一步如何平衡保增长和控通胀将考验宏观调控智慧,调控进入“敏感期”。
减速不“那么厉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PMI指数仍处于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增速虽然逐渐趋缓但无须担心经济“硬着陆”。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何一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也认为,经济减速并没有市场此前预计的那么厉害,有的数据甚至还显示经济获得支撑。
此前,包括高盛、瑞银证券在内的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均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其中,高盛将2011年中国GDP增幅预测从10%下调至9.4%,2012年GDP增幅预测从9.5%小幅下调至9.2%。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苗献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此番PMI下降最主要是订单减少和购进价格指数下降,尽管订单减少,但无论是库存回落速度还是进口指数回落幅度,都属于平稳放缓,说明需求回落处于可控范围内。
经济呈现“双缓”态势
“经济"双缓"态势明显。”蔡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购进价格显著回落。
“当前PMI值对应的经济增速在9%左右,留给宏观调控的空间已不多。”蔡进说,下一步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关系,将考验调控者智慧,调控已进入“敏感期”。
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预计,PMI将进一步下滑,6月份可能仅略高于50%,未来3个月降至50%以下的风险上升;与之相随,二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GDP季环比增速将降至8%或更低,同比增速则将降至9.5%左右。
考虑到这些因素,蔡进建议,宏观调控有必要从此前考虑缓增长、控通胀转至更多考虑稳增长、控通胀,具体则有必要在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和手段上进一步改善。
他特别提到,当前沿海地区一些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一些企业甚至面临停产、倒闭,这均会对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他建议,货币政策以及信贷政策应考虑采取办法使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
不过,在高盛经济学家乔虹看来,政策放松的门槛将因目前依然持续处于高位的通胀压力而提高。市场人士多预计,5月CPI仍将保持在5%以上的较高水平,且货币政策在6月份仍有进一步收紧可能。
新华社
专家观点
姚景源:中国经济好就好在运行平稳
中国经济在过去3个季度保持增速稳定,说明经济运行平稳,“十二五”开局良好。这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日在宁波举行的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作出的判断。
姚景源分析认为,人们对2011年经济发展曾有两个担心:一是增长速度过快或过热,二是可能出现经济发展速度下滑。中国的确出现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对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在过去3个季度中的平稳表现,再作一点国际比较就会发现,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物价和通胀情况远比中国严重,全世界目前几乎都处于通胀状态。中国出现一些投资放慢、一季度出口有逆差等情况,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姚景源表示,中国今年把物价上涨总水平稳定在4%左右,有难度,但能够实现。因为粮食库存充足,对稳定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有基础的作用;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一些产品产能过剩,所以价格不会恶化。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