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真的能“跑赢”CPI?专家提醒暗含风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兰州CPI各月指数几次“破六”。从今年4月份开始,股市也在不停地震荡整理,“负利率”时代的理财市场变得更难把握,特别是对于那些保守性资金来说。 许多投资者在迷茫中寻找投资渠道,银行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兰州CPI各月指数几次“破六”。从今年4月份开始,股市也在不停地震荡整理,“负利率”时代的理财市场变得更难把握,特别是对于那些保守性资金来说。许多投资者在迷茫中寻找投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用“跑赢CPI”的宣传和不断攀升的年化收益率来吸引市民的目光。
一些短期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上浮,其发行品种和发行频率也在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客户在不断涌入。
资金转移
“以前,一年都收不到几条银行的短信,现在是几天就有一条,银行也开始狂轰滥炸了。”今年春节以来,邱锋经常收到银行的短信,向他推销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的屏幕上一直循环滚动播放着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和开户优惠的信息,有的银行甚至在门外竖起了大幅的广告牌,写明其理财产品的品种和年化收益率。
银行客户邱锋有点纳闷,短信里面写的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比存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还高,“这在以前,这么短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几乎只有现在的一半。”
对于家住城关区退休的叶静来说,保本型投资理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今年春节加息之后,叶静前往城关区一家银行准备转存她的4万元定期存款,银行工作人员却建议她可以购买一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有4.5%。当时,尽管已经加息,但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仅为3.25%,当月兰州的CPI达到了6.4%,相对于银行存款,叶静觉得还是比较划算,最后另加1万元购买了5万元的一款理财产品。
“银行说的我都听不懂。”叶静说,银行销售人员对理财产品的推介“太专业”,特别是一些“结构性”产品,“什么期权、外汇互换我都不明白,但我看收益高就买了,毕竟是银行的产品,我还是比较放心。”
和叶静一样,最近前往银行办事的市民总会听到销售人员的“热情”推荐。
“与储蓄存款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高;与基金和股票相比,风险更低。”中国工商银行(601398)甘肃省分行营业部财富管理中心中国金融理财师王小龙说,“在负利率时代和震荡的资本市场状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是较好的选择,这是良好的中短期现金管理和投资理财工具。”
“现在卖得最好的是1个月、3个月和半年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国银行(601988)甘肃省分行的财富管理团队主管说,种种迹象表明,大量资金正在从股市、楼市甚至贵金属市场抽走流向中短期理财市场。
“以6个月期产品为例,市场上的平均年化利率普遍在4%以上,而同期存款的利率仅仅为3.05%。”毛新军说,这是很多“储户”转为“投资人”的主要原因。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存款搬家再次上演。各家银行4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锐减,其中住户存款的净减数额就达到了4678亿元之多。此次不同往常,4月份存款的大幅减少,却没有刺激股市的上涨。在市场的另一头,股市出奇的低迷。
上证指数在4月18日3067点的阶段性高点一路下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下跌近380点,跌幅高达12.3%。进入6月,市场继续下行。
“大盘资金在40天内连续净流出。5月份,CPI可能再创新高,GDP增速同比下降,但物价水平反而继续上升,加息可能依然存在。预期的不稳定,使得大量资金抽出股市,同时,持续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短期的流动性从紧。”在6月2日和工行合作举办的投资理财讲座中,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一位资深理财师讲道。
就在这天,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700点。
王博就是从股市转向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这天专门过来听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讲座。
去年国家开始紧缩银根的时候,王博就从股市中暂时撤了出来,投身到理财产品市场中。春节期间,他购买了一款7天短期理财产品,赚了四五千元。“其实投资理财产品主要是看它比较稳当。”王博说。
“吸储”大战
邱锋不知道的是,在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背后,隐藏着银行之间激烈的“吸储”大战。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统计显示,2011年前四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达129%。新发理财产品的募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72.52%。这已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
为了制约商业银行每月初的放贷冲动,4月下旬,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在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公开表态,从6月份开始要按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要求日均存贷比都不得高于75%这一监管标准。
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表现出发行不断提速、期限越缩越短、收益不断增长,直接或间接打着“抗通胀”旗号的银行理财产品充斥着理财市场。
5月25日,高位盘桓的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再次全面大涨,所有期限质押式回购利率突破5%大关。在银行间市场,6个期限的拆借利率,也全面冲高至5%以上。
在理财产品的推广宣传上,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合作也多了起来。
6月2日,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和工行联合举行的投资讲座上,座无虚席,很多证券公司的证券客户最近一段时间都开始关注银行的理财产品。
毛新军是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财富管理中心的理财师,在他看来,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已经慢慢被市场树立起来,再加上过去几年中,绝大多数理财产品较高的实际收益实现率,这一切使得银行理财成为普通百姓竞相追逐的投资产品。
“每逢月末、季末,银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就火热出炉,而一旦过了月末、季末,理财产品收益率又重新回落至正常水平。收益率逢月末涨的背后折射出银行月末对存款资金的饥渴。”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将近3000亿的资金,对于对资金有热切渴求、又迫于存贷比压力的银行来说,损失显然不能忽略,特别是对一些信贷投放超标的银行来说,吸储的压力大大超过了往年。
“不要小看这些短期限产品,由于申购和赎回都需要提前和延后数天,这样会拉长资金留在银行的时间,为银行放贷创造空间。”这位人士说,临近年中,监管部门对存贷比严控越来越紧,总行给分行的上半年存贷指标也并没有放松,理财产品成为揽储手段之一。随着流动性紧张局面继续保持,加上未来可能将对银行实行日均存贷比监测,理财产品大战还可能持续,收益率也可能水涨船高。
毛新军认为,在市场利率攀升、贷款利率上升等环境下,4%以上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实际上也属正常。
2007年的大牛市,改变了齐文强投资理财的观念。时至今日,虽然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小牛市的欣喜和2010年震荡市的忐忑,齐文强一直将理财视为简单的“买入某种理财产品”。
“跑赢CPI”?
银行“跑赢CPI”的宣传,在持续通胀的情况下,这句话也刺激着每个投资者的神经。也或多或少地满足了老百姓抵御通胀和货币保值的期待。
“2011年春节前夕,某些产品的设计期限甚至短到几个星期,而市面上有些保障本金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甚至做到了4%左右,尽管如此,面对5%的通胀率投资者仍望尘莫及。”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在针对未到期产品的常规统计中,各类研究往往是建立在最高预期收益率基础上的,这样的收益并不是所有产品最终都能达到的。“说能跑赢CPI的都是预期收益,等到期了才能评定。”
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在1219只年内发行并到期的30天以下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中,近10%的产品未披露到期收益数据。而披露的产品中,69%的数据未达到4%的收益率,仅4%披露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跑赢了前4月的平均CPI值。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有预期收益超过5%的理财产品,但是今年以来CPI一直在走高,4月CPI涨幅已经达到5.3%,而且市场预期5月CPI将继续走高。银行自身标榜的“跑赢CPI”的理财产品,门槛有的在几十万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万,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有条件能在银行理财中“跑赢CPI”。
齐文强一直信奉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信念,他如今还持有被套牢了三四年的股票,上周开始转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被股市伤透了心,齐文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看着稳当”。
“跑赢CPI当然是所有理财产品的目标,就实际收益来看,如果要和官方公布的CPI数据比较,有一部分一年期以上的产品还是能超过CPI的,只不过要看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流动性的要求。”理财经理告诉齐文强,“跑不跑得赢CPI,不能一概而论。理财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因人而异,每款产品的投资目的都不一样,客户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
听得云里雾里的齐文强在6月2日参加了工行的投资理财讲座。
“首次有5万元门槛,之后投资以1000元整数倍即可,客户有提前终止权,可提前赎回,年化预期收益率1.6%,3倍于活期储蓄0.5%的利率。免认购费、赎回费,收益免税。”那次投资理财会议上,王小龙介绍了其超短期理财产品“灵通快线”,“今天从股市回来一笔资金,可以趁下午三点半之前买入灵通快线产品,几天后又看上一只股票,就可以在9点到9点半之间赎回,资金马上到账,一开市就能用。”
听完理财经理的介绍,齐文强有些心动,自己还是没指望着在银行获得高收益,现在的股市行情下,他准备将剩余的资金先转到“灵通快线”,“反正比放银行活期存款强,一边等待股市变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王博购买的一个月的理财产品都实现了预期的收益率。“现在的行情,相对于股票来说,这个更好一些。”
“老百姓的资金量通常较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就几万、十几万,相对成百上千万的投资来说,拿到手里的收益也没多少。”王博说,“但是相对来讲,在整体收益都不太高的情况下,肯定有相对较高的,可以选择这样的产品。”
暗含风险
每次看到理财产品上市,王博总是首先关注收益率,其次才想到风险。
“一般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终止的,同时,有关部门颁布的新的条例或法规,比如税收,可能也会影响实际收益。”王小龙认为,除了市场风险、企业信用风险,投资者还要考虑自己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国家的政策风险,按自身情况具体匹配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
毛新军提醒说,投资者不要盲目跟进,一定要注意看产品说明书,预期收益未必是实际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而非绝对收益率。同时,要看清楚产品的起息日期,一般此类产品都有3-5天的募集期,在募集期内只能享受活期利率。另外,产品到期后要立即接着购买即将起息的产品,尽量不要让资金闲置。
“预期收益率的确不等同于实际收益率,或者说在风险没发生且理财没有提前终止的情况下才相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并非一点风险也没有,“如果银行兜售的是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对于手头上有闲钱的客户来说,购买这样的投资无疑是划算的。但如果收益不固定,特别是收益与某种资产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就要小心了,从过往的情况看,这类产品的风险很大”。
这位业内人士建议,买理财产品,要看具体的合同,“既然是保本型的,合同一定要注明,还要看是固定收益还是预期收益。同时,银行理财产品计算收益率多少时,一般都不把各种费率加进去。实际结算的时候还得扣掉手续费等费用,而有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手续费其实很高。”
“某行人民币理财经理说他们的理财产品全部是保本的,我问她保本的承诺写到合同里了没有,她说没有。”上述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