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提准受伤调控方式待变 需主动加息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6月13日,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在自己的博客上大吐苦水,他在新作《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挤兑》里明言原以为端午后资金需求会下降,账面会宽松,谁知传来央行

        6月13日,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在自己的博客上大吐苦水,他在新作《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挤兑》里明言原以为端午后资金需求会下降,账面会宽松,谁知传来央行将加强货币紧缩政策传言,导致整个货币市场资金账面收紧,一片慌乱。

  石磊进而指出,中国货币市场是全球最难做的货币市场,原由就在央行长期采用数量流动性管理方式,一旦货币投放被限制,就会造成整个市场大幅波动。

  次日央行突然将法定准备金提高0.5%,使得这篇不到2000字的博文在业界获得广泛共鸣。就连一向倡导以价格手段管理货币市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也在微博上转发重点推荐。

  “这次突然调准确实伤大了,货币市场利率已经超过中长期贷款利率了,”石磊告诉记者,“我真是越来越不理解央行了,不符合常理。”

  事实上对央行此举看不懂的人并非石磊一个,整个市场的反应也比较消极,特别是处于金融产业链条低端的城市商业银行更是一片哀鸿,表示资金吃紧,日常运营颇为艰难。

  中小银行吃不消,主要依赖中小银行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吃不消。央行提准两天后,民营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省发布研究报告,承认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困局,尤其融资较难,报告显示浙江的民间利率年息已在25%-30%之间了。

  调整是关键

  “虽说央行此次调准,打乱了金融机构的系统安排,但央行干得非常漂亮,”一接近央行的银行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央行和IMF磋商时,就透露出加息信号,这时突然调准,其实对经济实质伤害并不大,又强化了宏观政策的方向,让市场从此警惕,而且时间当口选在银行保半年时点指标时,实际效果要比直接管理信贷强多了。”

  央行此次调准,一举冻结商业银行3400亿元的现金流量,确实显示了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

  但是从长远来看,调准会对金融业市场化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利率多元化的存在,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贷存比差异较大,采取统一上缴存款比例,对中小银行造成货币短缺,而中小银行市场化程度相对高,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利率上升,吸引热钱流入,形成死循环。这也是石磊等业内人士所担心的问题。可见业界的疑虑并不是担心当前宏观调控的大气候,而是具体的紧缩措施。

  “紧缩自然会带来信贷困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记者,“紧缩的大方向不必怀疑检讨,实际需要检讨的是紧缩的具体调控方式。”

  刘煜辉认为央行 “以数量方式控制信贷的配给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中小企业造成实质上的挤压将越来越严重。

  结构待改善

  紧缩政策直接导致当前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并非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刘煜辉表示,这涉及到经济体系中资源分配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还是一个大政府经济,整个经济之中,政府太大”。

  这种结构导致之下,一旦有机会,政府只要是能开展的项目,就会尽可能地开起来,刘煜辉说:“特别是地方政府,只要中央政府一放松,肯定会铺开摊子。”

  加之政府主导的项目规模极其庞大,这几年各级政府计划开展的项目投资规模总量为整个中国GDP的1.2倍,而且这个量还会往上升,保障房、农田水利等7大战略性行业,政府投资的热情都将只增不减。

  刘煜辉认为银行负不起这个责任,“这会拖进整个金融体系,这些项目对信贷的需求强,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代理人的模式,不可能不给政府在建项目贷款”。

  中央要控制信贷,但这些项目却占据有限信贷的绝大部分。而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虚拟经济、房地产,甚至炒作大宗商品,很多企业已出现财务黑洞。

  刘煜辉警告,私人部门卷进经济泡沫中,很容易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