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着力点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开展了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改革,是从业绩管理向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的变革。资产负债比例原是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的系列指标之一,现在把它作为一种管理的核心要素升华为一种管理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开展了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改革,是从业绩管理向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的变革。资产负债比例原是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的系列指标之一,现在把它作为一种管理的核心要素升华为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和重要的价值是防范系统性的金融经营风险。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经营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理好信贷规模限额与资产负债比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宏观调控对信贷总量的控制而言,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是最科学的选择。在宏观上限额下的信贷资本负债比例管理既可以直接调控所具有的明确的信贷总量管理,直接体现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可以选择性地采取间接调控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中体现了商业银行和国家经济的安全。
第二,建立信贷风险考核机制和审贷分离机制,切实做到把信贷风险防范落实到每一笔信贷业务上。经营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以此为核心建立信贷风险考核机制。首先建立客户诚信信息库,在央行的统一管理下实现各商业银行信息共享。其次,制定信贷风险考核表,做到贷前考察、贷中监督使用的过程中的客户信息表里一致、信贷申请与实际用途一致,并以此作为客户诚信考核内容,每日一报表建册立档更新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检测信贷风险程度,发现风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再次,完善审贷分离机制,用制度堵住人情信贷、腐败信贷的漏洞。其四,重点客户实行信贷过程服务制度,经营行对重点客户派遣信贷管理员,负责分期付款和分期收缴本息,全过程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实现银企信用双负责,把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一笔信贷业务上,把信贷风险考核与经营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把握。
第三,央行要加强对经营行进行直接和间接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从本质上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经营行经营结果的考核要与奖惩挂钩,这个奖惩同样用直接的行政干预的升贬来进行,同时还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管理。假如经营行信贷风险使银行资本蒙受了损失,人民银行就将该行的资产收缩25倍的风险资产规模。此时该行信贷总量就会减少,盈利能力相应减少,经营成本上升。其结果是银行的信誉降低,导致资金和人才的流失,使该行的经营竞争力受到影响,用经济杠杆间接地将资源向优势行配置,同时引导经营行优化信贷资产期限结构,优化信贷资产和投资等其他资产业务的比例关系,增加收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第四,经营行要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核心,确定本行的资产负债最佳期限结构系数和最佳风险比例的取值阀域,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高的收益为目标,对存款平均利润率、贷款平均利润率、增量负债成本率、盈利资产比率、风险资产毛利率、银行平均利差率和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规避风险分析,以优化存款结构优化贷款结构,以提高优质贷款比例、降低次级贷款比例优化信贷结构,激活呆滞贷款,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和竞争力。
第五,要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核心内涵为价值取向,建立全新的企业文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建立全员风险意识。不仅需要各级商业银行领导的重视,需要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在更高的层次建立防范风险的机制和大力推行。各经营行全部职能部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通力协作、认真落实、扎扎实实走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每一步,才会实现管理预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经营行每一位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它既是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增长方式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向国际商业银行管理并轨的重大步骤。因此,商业银行在导入现代化银行管理的时候,更要注重全员建立市场观念、服务观念、策略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系统观念、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