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乏力 全球经济步入“苦夏”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与纽约股市交易时间有所重叠的欧洲股市曾在1日尾盘显著下挫。下跌起始时间恰恰为美国最新PMI数据出炉之时。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美国5月PMI从4月的60.4滑落至53.5,远远不及市场57.0的预期。  而在美国5月PM
  与纽约股市交易时间有所重叠的欧洲股市曾在1日尾盘显著下挫。下跌起始时间恰恰为美国最新PMI数据出炉之时。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美国5月PMI从4月的60.4滑落至53.5,远远不及市场57.0的预期。

  而在美国5月PMI数据跌至20个月低点的同时,欧元区、英国和中国最新公布的PMI数据也分别触及7个月、20个月和9个月的最低水平,而日本5月PMI数据的上扬则是拜该国制造业3月、4月受到大地震严重负面冲击所赐。从全球层面看,摩根大通发布的全球5月PMI数据也降至去年9月以来的低点。

  此前,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已经产生了疑虑,而全球主要经济体PMI数据的差强人意,使得疑虑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了恐慌,并成为全球股市惨跌的“导火索”。


  祸不单行。在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显著放缓的同时,欧元区及中东地区也出现了较大的利空因素。欧洲方面,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日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B1进一步下调至Caa1,并继续将其前景展望定为“负面”;也门局势重陷混乱,导致投资者对中东北非局势重新变得敏感起来。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6月1日重挫逾2%,亚太及欧洲股市2日也大跌。其中,日本日经225指数跌幅1.69%,香港恒生指数下挫1.58%。截至北京时间2日21时,欧洲的法兰克福、巴黎等主要市场股指分别下跌逾1%。纽约股市2日开盘后呈现小幅下探态势。

  从表面上看,1日集中公布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难尽如人意,是导致全球股市显著下滑的直接诱因。但近期全球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及其引发的“二次探底”隐忧,才是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的关键因素。

  另外,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前景到第二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数据,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债务困境……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多项因素都将于6、7月间迎来重要节点。全球股市近日的普跌或许只是这个“苦夏”的前奏曲。

  最近12个月美国PMI指数

  日本地震负效应显现

  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PMI数据出炉前,有关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迹象已经显现。以美国为例,上月公布的4月消费者支出数据、4月全美失业率及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均弱于市场预期。对将于3日公布的全美5月非农就业数据,很多金融机构已下调了增长预期:其中,花旗将该数据的增长预期由17万人下调至10万人,高盛集团将预期从增加15万人下调至增加10万人,摩根士丹利也将增幅预期由17.5万人下调至15万人。

  在美国之外,加拿大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4.3%,但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加拿大央行的预期仍有明显差距,这也迫使该国央行在去年三度加息后,今年持续“按兵不动”;澳大利亚经济增速则干脆在第一季度环比下降1.2%。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研究及策略部全球主管柯林·芬顿(Colin Fenton)2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对制造业供应链的影响已开始冲击全球经济,其负效应全面显现的时点应主要集中在震后的8周到12周,即今年的5月和6月。

  美国的月度PMI数据证实了芬顿的判断。数据显示,在2月触及该数据在年内的高点后,PMI数据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且加速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摩根大通发布的全球月度PMI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的走势。

  未来两月将进入关键期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更多证据尚未出炉,因此本月初的市场下滑也许仅是未来更大幅度市场波动的“前奏曲”。今年6、7月间,等待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怕不是一场美妙的“仲夏夜”。

  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关键的时间窗口。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紧密相关的焦点事件的重要节点也多集中于6月下旬至7月。首先,美联储将在6月23日公布新的议息决定,虽然其继续保留现有利率水平的可能性极高,但其针对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前景所释放的信号引人关注。1日,美国克利夫兰联储总裁桑德拉·皮纳尔托表态称,尽管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稳固,但在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弱化的背景下,一旦美联储终结量化宽松政策,投资者难免会担心美国经济复苏丧失持续动能。因为在两轮大规模国债购买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就业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房地产市场也没有走出泥沼。

  其次,美国还要在6、7两月持续面临突破现有公共债务上限、联邦政府可能丧失融资能力的尴尬局面。尽管预计美国国会最终会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但美国政府将为此付出更多“削减开支”的代价,这也可能会成为市场看空美国经济前景的依据。


  此外,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总裁很可能会在6月30日再度“花落欧洲”,且这一结果也有助于欧债危机得到更有效地解决。但问题在于,欧债危机目前尚无法“根治”。这场危机的每一次发酵,仍将对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形成更多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