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玲:人民币汇改的纠结在哪
就在2011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改革6周年纪念日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被低估了3-23%,我国政府随即迅速作出反应,抨击这种论点。我认为这说明我国在汇率问题上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有利于当前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尤其对于我国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种论点将进一步伤害我国的利益和竞争优势,其对人民币的指责是极其不公平的。回想长达6年的汇改过程,我们需要思考,改革是为了什么?至今都改变了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必须做出回答。
人民币汇改都改变了什么?
研究这一问题需要事实求是的态度,这样方可论证清楚我们改革的思路,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在单边工具或短期措施上取得重大进步,这将延误我们改革的进程,使我们丧失宝贵的机会。
汇改改变了一个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次性升值2.0%,从8.2765元上升到8.1100元;同时改变了汇率制度的框架,即将单一盯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6年过去了,我们只看到人民币不断在升值,从未贬值,6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20.35%,从8.1100元上升到6.4592元,期间只有2009年处于所谓的盘整期,汇率水平停留在6.82-6.83元之间。回过头来看,人民币汇率的这种价格走势完全是外部驱动的结果,而并非由内部需求来推动,我们并不清楚汇率价格方向以及对汇率的基本诉求。而此时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提高,这对我国经济金融而言是一种打击和削弱,而非促进或提升。最有利的例证是,“世界工厂”的头衔正在从中国逐渐转移至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国,我国出口大国的地位逐渐被越南和印度所替代。过去,人们在美国市场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的初级产品,包括打火机、冰箱贴、玩具、纺织品、鞋子、工艺装饰品等,而今美国市场则更多地被印尼制造和越南制造所占领。众所周知的耐克鞋,过去多为中国制造,如今该公司把这种产品的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了越南。可以说人民币单边升值已经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我国生产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从国内角度来看,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持续时间长,而且一直按照这种预期持续升值,导致大多数外贸企业无法承受这种价格走势,被迫向非制造业转轨,加剧了企业的投机行为,中国制造业没有本质的发展或提升,反倒面临更大的困局和被起诉的境遇,贸易争端和贸易制裁的扩大是贸易矛盾和困境的直接反应,在生产效率没有发生变化,而利润大幅下降的局面下,我国贸易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脊梁所在,与加工贸易等低端制造业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增幅只有19.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更是只有15.9%,低于大多数行业,而去年全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是30.9%,机电产品出口增速相比一般制造品出现大幅下滑,显示出我国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也显示出我国出口产品的档次不断下降。我国出口的特点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伴随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企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而大多数利润极低、生产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难以抵挡人民币升值态势。人民币单边升值加速,不仅已经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更倒逼一些企业被迫走向投机之路。目前,又面临房地产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他们的生存发展处在夹缝之中,状态堪忧。两面受损和两面夹击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当初,汇改的目的是改变价格,但更重要的是放弃单一紧盯美元的制度,即,确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新机制。然而,汇改虽然已经走过了6年,至今无论政府、市场、企业还是投资者尚无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感觉,既没有权重配置,也没有政策指引,投资者一直直面单一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这是汇改的最大败笔,显示我们的改革并不成功。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不面对这一现实,实际上,我们的改革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清楚地揣摩到我国汇率改革的本质,并且清晰地了解我国的能力水平,所以他们会有针对性地利用我们改革的软肋和弱点,对我国汇率改革实施破坏和攻击,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