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升值”的人民币选择加速还是稳定
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6.4关口,比上一个交易日骤升176个基点,报6.3991元,这不仅再次改写汇改以来新高,并刷新了此前一天(8月10日)刚刚创下的年内最大单日升幅纪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粗略统计,进入8月份的短短9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加快,9天5次刷新汇改后新高。在美债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及股市动荡的最坏日子里,仅8月10日和11日两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344个基点,比7月份全月累计上升数值还高出101个基点。
在当前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人民币究竟选择升值加速还是稳定,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难题。与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干预汇市相比,中国如何在“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下选择也是个难题。
被升值在加速
如果仅从现象来看,人民币在美债危机及美元弱势贬值的背景下,已经“被加快”了升值。10日与11日两天的升值基点就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对当前人民币升值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此次美债危机对人民币加快升值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也表示赞成,但他认为,欧美债务危机除了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动力,也会给人民币升值更多主动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肯定会进一步扩大,升值速度也会加快,但是不会大幅度上升。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长期肯定升值,短期可能波动,但影响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此前表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长期的高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而这两点对眼前的中国来说是不争的事实,7月中国贸易顺差达到314.84亿美元,不仅超出市场预期,更创出2009年1月以来30个月的新高。
在赵锡军看来,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发展和深化,美欧经济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使其经济复苏的难度加大。对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来说,欧美货币的不稳定风险在加大;而中国经济增长较快,比较平稳,投资者会更看好中国市场和人民币,人民币成为美元、欧元之外的一个“避风港”。投资者趋向于把美元、欧元转化为人民币投资,这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促使人民币升值。
如何升值观点歧异
一方面是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多数国家货币“被升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干预汇市的队伍。
在标普下调美国评级前,由于担忧美国债务上限和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都因本币升值而进行了干预。并且,这种做法被更多的国家效仿,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贬值竞赛正在上演。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说,在大家都担忧经济增长放缓之际,一些国家正在更加协调一致地管理汇率。比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货币兑美元汇率近几周都创下了十余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点在人民币身上也是一样。但加入贬值行列并非易事,尤其是中国当前还身处“人民币被低估”的西方指责之中。
但保持人民币的稳定也并非没有办法,在赵锡军看来,“从实际来说,涉及到资本项目管制和外汇管制,监管得好,投机者很难进入,外汇供求压力就不大,监管得不好,就会加大人民升值压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人民币汇率加快调整的时间窗口,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国际投资者自顾不暇,此时可避免套利投机性资本的干扰。
为应对欧美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学家谢国忠和余永定均提出了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建议。但是不少研究者认为,汇率浮动会导致大量的热钱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汇率,投机套利。
吕随启则仍然坚持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的观点。
赵锡军认为,汇率市场化的风险较大,比较适合国家、企业和个人适应能力强、稳定的金融体系。目前中国政府、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还达不到这种适应能力。所以,我国的汇率政策需要放松,增加灵活性和浮动的幅度,但应该渐进式地进行。
尽管专家们对升值方式、速度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们都不敢对未来三个月或下半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做出具体判断,他们担忧的正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几乎“一日一变,一周一变,一月一变”的市场环境。
或许,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以不变应万变会是最终的市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