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的人民币角色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财政部8月17日以人民币向外发行了政府债券。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这次发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因其规模及其买主:200亿元人民币(31亿美元),在香港的境外投资者。这是财政部第三次在

     财政部8月17日以人民币向外发行了政府债券。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这次发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因其规模及其买主:200亿元人民币(31亿美元),在香港的境外投资者。这是财政部第三次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也为迄今为止的最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以及近期最大规模的亚洲主权债务发行。

  财政部上一次于去年11月在香港发行主权债券,发行总值80亿元人民币,其中50亿元人民币债券分配给机构投资者,另外30亿元人民币债券则分配给散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债券也称“点心债券”,是以人民币发行、在香港销售的债券。这标志着人民币全球化的新步伐。第一支此类型的债券于2007年发行,随后有80多家机构加入发行队伍,包括世界银行、麦当劳、卡特彼勒和德国大众等。

  尽管点心债券的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保持了其名字的特色“美味但限量”。债券销售仍坚持少量,市场以典型的2到3年成熟期就能将发行债券全部消化。但对离岸借贷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资金的收笼。

  中国已允许一些有资质的外国投资者依据配额来购买中国证券,这种投资以美元交易。未来将允许这类投资者以离岸人民币进入中国股票市场。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没有矛盾心理。人民币在今年第二季度已被用来支付价值6000亿元的跨界贸易,这相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仍只代表了中国全部贸易的7%。另一方面,人民币的角色是不平衡的,今年第一季度以人民币支付的贸易中,有94%是外国向中国出售的,换言之,人民币是从中国流出而非流进,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

  香港对于作为中国离岸金融试验田的定位是愿意接受的,但这一尝试并非没有副作用。更多点心债券的发行,可能预示着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或将更多由人民币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