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须循序渐进
樊纲——中国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他曾多次来广西出席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第六届泛北论坛期间他专门接受了媒体访谈,就人民币跨境结算及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认为,人民币作为跨境交易性货币,潜力巨大,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循序渐进。
樊纲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近段时间美国又出现了美债危机,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风险明显加大。如何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强金融的相互融合,是区域合作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他建议,亚洲各国应该以目前的货币互换为基础,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货币互持机制,从而形成更多的储备货币品种,减少国际货币体系中对美元的依赖。
伴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不断增强,近两年,中国央行正在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人民币“走出去”的地区首先是在香港,其次是东南亚地区,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家使用人民币较多。中国-东盟区域要扩大合作,各国都需要使用一个方便的、坚挺的货币,以减小美元潜在的风险。因此,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将来成为交易性货币,将会有大的发展潜力。要使人民币成为东南亚的交易性货币,应该由市场决定,很自然地发生,之后中国央行才有可能去推进。
至于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储备货币,樊纲认为,这需要更长的时间,取决于是否具备一些重要条件,如人民币能否自由兑换、汇率能否自由浮动、需要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来逐步实现。从目前来看,人民币要成为储备货币,还需要一定时日,但人民币作为其他货币手段,潜力是很大的。中国的银行应更主动地把业务向国外发展,随着人民币走向区域、走向国际,我国的银行、金融界也要走向区域、走向国际。
樊纲说,过去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有利,可以提升企业在贸易方面的竞争力,以及减低兑换成本。但须注意这个过程中带来的两大风险:首先,内地进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为主,但出口仍主要以美元结算,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反而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第二,一种货币要国际化,该国要有贸易逆差。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外汇储备无可避免会增加,若美元同时贬值,外汇储备的资产价值便会缩水。
樊纲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式,与欧美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方式不同,属于前所未有的方式。面对特别的风险,政府应分阶段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