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民币的未来?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近日,各媒体广泛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
近日,各媒体广泛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步骤,通知的第一句阐述了这一措施的目的:“满足企业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结算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评论人士也多从这个角度分析之。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外贸和资本输出如此吃重?
利润极大化机制迅速地将短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1996~1998年间,媒体开始报道“商品过剩”,此后“刺激内需”一词频繁出现在文件与媒体上。
内需不足迫使我国经济体依赖出口,以至于不惜代价也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结果,海外市场维持了利润极大化机制的运转,利润继续积累为资本,到2003年后,资金流量表中的储蓄持续地超过投资,中国进入资本过剩阶段。
从商品过剩到资本过剩,西方国家用了数十、上百年,而我们只用了不到10年。商品与资本过剩只是硬币的一面,其另一面是劳力过剩,两者共同作用,恶化了国内的社会环境。这迫使资本拥有者“走出去”,实施商品与资本输出。这就是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动力,也是当年英镑、美元走过的道路。
史实表明,这条道路曾造就了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和今天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条道路不只靠货币铺就,更是依赖于其全球军事存在。只盯着货币政策,这条路几乎走不通。更值得注意的是,走这条道,大英帝国兴盛了约一个世纪,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美国在二战后站在了超级大国的位置上,也仅只辉煌了半个世纪就开始走下坡路。英美的经验表明,这条道路本质上是将利润极大化造成的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它靠输入外部财富来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国经济的寄生性,其长远结果只能是衰落。
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互通有无,资本利润极大化机制使之成了强国掠夺弱国的工具。问题是,今天的英国不过6000万人、美国不过3亿人,而我国在13亿人以上。对他们可行的道路,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为了摆脱美元的挟持,我们需要在外贸与对外投资方面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整个中国经济,绝不可以依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