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美元本位”不稳定性凸显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稳健
“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领衔着IMF体系改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声音越来越有分量。而且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三大领导国之一,奠定了中国扮演的重要角色。”克里斯蒂娜·拉加德首次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的身份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时表示。
在拉加德上任之初,就曾表示,将继续推进IMF的改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美元为主导的IMF,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IMF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人民币被看做是能够打破“美元本位”垄断的货币体系之一,而被寄予厚望。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被加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上述会议上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充满了挑战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将承担巨大的国际责任。”
“美元本位”不稳定性凸显
美元的强势主导,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受到了市场的怀疑。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对此表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在金融危机中间,充分看到了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也凸显了不公正。
他分析认为,美元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特权但是缺乏监管,存在不负责任的风险。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必须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元是主要货币,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去年11月,IMF通过新的份额改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超过6%。拉加德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在IMF之中的声音所占权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和中国过去几十年非常稳健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除了对份额的改革,对于“美元本位”垄断的货币体制进行改革,市场提供了多种方案。例如,改良美国本国货币、创建世界货币、不断增发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资产分配给成员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