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

发布:2017-09-04 编辑:2017-09-04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3期 作者:薛锦辉
站在新常态、新监管、新业态的当前,展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银行风险管理需要持续重新自我定位,持续创新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负债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去实现其盈利性。

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营运资金和管理风险。能否有效控制及管理风险,能否识别并经营安全的风险资产,对商业银行的生存、盈利及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银行的经营就像开着制动系统存在隐患的汽车行驶在路上,速度越快,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越严重。回顾过去,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革新过程中,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将会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立足跨境金融领域,探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拓宽思路,发现机会,在当前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风控的理念与价值

风险管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赖之以赢、赖之以变、赖之以活。站在新常态、新监管、新业态的当前,展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银行风险管理需要持续重新自我定位,持续创新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负债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去实现其盈利性。

当前,囿于商业银行的风险部门从部门职能上偏向于中、后台部门,风险管理也被打上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的刻板印象;未来,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应打破惯性思维,重新审视,发掘价值。

(一)风控价值最终会体现在市场定价上

从宏观看,市场对银行评价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显现在经营结果指标的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资产收益率(ROA)、银行净息差(NIM),还是市场、行业、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授信管理、运营流程等的综合评价,都是基于银行风控的价值体现;从微观看,银行所经营的每一笔贸易融资、每一笔授信、每一笔结算业务,能为银行带来利润,还是造成损失,也取决于各环节风控的能力;融资授信的定价和收益,是否可以取得同业内的相对优势,取决于对客户风险的专业判断、产品设计的风险控制力,以及附着在整个风险评价、控制、操作上的风险控制成本及效率。未来,商业银行风控的优劣,价值评价将体现在市场定价上。

(二)现代金融经营理念是:艺高人胆大

商业银行的经营时刻伴随着风险,而现代金融的理念,不是有风险就不做,惧怕风险、逃避风险,而恰恰相反,是“艺高人胆大”:艺就是风险管理艺术,胆就是敢于开拓别人不敢开拓的领域。

风险管理的艺术,正如绿荫场上的专业运动员,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前进中的机会,能够了解和评价对手的能力并匹配合适的应对,能够预判对手的战术并采取不同的突围,能够灵活地掌握身体的平衡与速度躲过对手的紧追,以专业、卓越的能力以及紧密的团队合作,去取得胜利;风险管理要敢于开拓别人不敢开拓的领域,应对“窄门”市场或行业,可以先发制人,或采取创新的风控方法、技术,把“窄门”变成自身的“蓝海”,从而取得收益。

风控的方向与趋势

(一)数据风控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常态

过去,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评估、识别及控制,主要依托融资主体及担保方式的信息,如财务报表、企业征信、存款信息等,这类型的数据显现静态化、格式化、特定化的特征;传统贸易金融时代的风控,则在主体及担保信息之外,更强调交易、物流、债项等过程化信息,过程数据为银行了解客户(KYC)、了解客户业务(KYB),并实施贷后监控提供了更为动态、真实、完整的信息。然而,受制于不同客户的数据无法统一、规范,且数据获取、操作及监控等复杂原因,过程数据难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普适性和操作性的典型工具。

物联网、智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银行获取各类信息的成本降低,数据收集的维度、广度和时点得到了扩展,可实现对客户的交易信息、过程轨迹及资金动向的实时监测;进出口外贸平台对其平台成员客户、交易、资金清算等数据的归拢,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及特定化的动态数据,降低了银行数据分析、数据监控的操作成本。

依靠大数据的支撑,进一步把控贸易链条上的信用和风险,银行对于跨境金融的风控能力将大大增强,效率和质量将得到提高,而且操作、监控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未来,通过数据对接等方式,运用智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数据风控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常态。

(二)组织架构设置体现专业风控的要求

从宏观的风险管理看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仅包括其所经营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还包含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及操作风险等维度。跨境金融的具体业务层面,既需要审查客户和交易对手的风险,又需要明白自身的信用风险,这可能涉及到外汇政策/业务合规性审查、贸易惯例、法律/合同文本审查、资金/头寸流动性管理、结算/支付操作管理、反洗钱/反恐管理等风险管理要素。随着各国对银行业加强监管,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新兴经济体逐步采用审慎的监管框架,加上全球政治局势、地缘政治因素、跨境贸易摩擦等都将对跨境金融业务产生一定影响,势必要求跨境金融领域的风控向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应对精细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需预先采取措施,获得短期成效,同时未雨绸缪,为未来变化做好准备。一是主动打破“前台部门打粮食,风险部门管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的“惯性沟壑”,加强一线市场、前、中、后台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文化和机制;二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上,应该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组织方式,如按照产品、业务、重大项目等维度,建立专项的风险管理团队或项目小组;三是风险管理应该从对某项产品、业务、创新模式“要么审批通过,要么否决”“存在风险就不批”的固化模式中走出来,转变为考虑“风险是否可以承担”“风险与收益怎么平衡”“怎么最大程度的减少及控制风险”,引导业务“如何创新”,培养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四是对于贸易金融、国际业务建立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的专业队伍及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完善信息化系统,重视业务过程的中台业务管理。

(三)科技能力成为银行风控革新的体现

目前,科技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带来了包括商业业态、客户需求的变革。商业银行要切入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开拓商业生态客群。要想在同业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信息化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科技+”成为银行风控革新的体现。

“科技+”似乎听起来很遥远,但结合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实现这一切并不遥远。十多年的时间,电子账簿逐步替代纸质账本,核心主机、信贷系统等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中央账簿;不到十年的时间,电子银行继续迅猛发展,2017年,手机银行有望超过网上银行,跃居个人用户比例的首位。

未来,物联网、数据挖掘及分析、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驱动器。在跨境金融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银行可更好地切入并了解金融背后的交易,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数据获取、挖掘及分析,有效识别交易的真实性,并极大提升风控的能力与效率;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分析,银行在大量的交易数据中可提前预判地区、行业、商品等的风险情况,将风险控制的节点前移。

合作风控成为风险管理的常规模式

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全球化生产的区块化,使得生产、贸易、流通的流程愈加精细化,这一方面使商业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则使产业链条上的信息呈现分散化、碎片化。风险评判及管理的基础,在于取得真实、有效及完整的信息。在分工专业化的环境下,未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合作风控将成为风险管理的常规模式。

(一)与外部机构合作风控

在跨境金融领域,商业银行需与专业的外部公信数据平台合作,通过数据获取、合作共建风险模型、风险共担等形式,避免成为信息孤岛。一方面,可以与境内外征信、反欺诈、公信数据平台(如物流、海关、税务)等建立合作,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对风险评价的基础信息进行内、外部的交叉比对及匹配验证;另一方面,跨境金融方案中引入信用保险、境内外银行同业、保理以及综合贸易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双方共建信用及风险模型,形成风险共担的业务联盟。通过与外部第三方合作风控的模式,必将发挥商业银行在跨境交易、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较大的操作难度,如何创建长期有效的双方互信、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将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境内外机构建立风险合作联动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包括银行、租赁、基金等),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地区,“一带一路”的中资企业生产建设输出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均设立了网点或机构。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更多是承担“窗口行”角色,通过境内行客户转介、资源对接提供业务机会,境外分行利用所处地区金融市场的融资便利提供低成本资金以及授信、融资、结算、外汇交易等综合服务。

未来,随着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在当地贸易融资领域的经验、专业、能力的积累及提升,在银行内部,就可以全程识别、控制境内外、离在岸的客户信息及贸易流程,极大地促进对风险的判断、控制及处理。在总行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建立跨境协同开发机制,机构之间在客户准入、风控标准及操作流程上更容易协调达成一致,以专业化、全球化思维实现本地化开发,将取得更优质、更前沿、更成熟以及更高效的运作经验。因此,境内外机构建立风险合作联动机制,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风险管理合作模式。

产品组合运用体现风险控制专业性

结合市场、客户的需求,将产品组合起来,在产品服务客户需求、风险流程管理上发挥1+1>2的优势,是商业银行贸易金融领域专业性的体现。银行应在贸易融资传统产品上,不断探索、研发、创新授信模式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如国际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组合应用、贸易融资产品+外汇衍生品组合、本/外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资金产品组合、贸易融资产品+流动性管理产品+现金管理等,为进出口商提供综合的全流程融资服务方案,在为客户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把控交易环节上更多的交易信息、资金信息以及物流信息,提高银行判断、识别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实现银企双赢。

要做到产品的创新组合运用,不仅是前台业务部门、产品管理部门的专业工作,而且要求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部门熟悉、了解各项组合产品之间的功能、风险控制点;法律部门在制订、审核业务法律事项时理解业务组合中各环节与产品的连续性、结构性关系;运营操作部门要熟悉多项组合产品的操作流程及运营规范;科技部门能为方案所涉及到的信息化处理、银行内系统间的流程打通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快速的实施。另外,上述所涉及的部门间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既要打破传统条块化、碎片化的职责“边界”,又要厘清基于业务协同中,部门义务和责任的“边界”。对于商业银行,既是对内外部的综合考验,也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监管合规成为风控体系的评判基石

2017年,国家最高领导层对金融安全高度重视,把重视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风险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银监会开展对银行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的整治活动,商业银行更需审慎评估业务合规所涉及的监管风险、合规风险以及声誉风险。

境外发达金融市场及新兴经济体,对商业银行监管、合规的要求更加严格:发达金融市场已采用审慎的监管框架,避免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的覆辙;各国政府也在施加其他监管压力,要求银行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或不道德金融交易,捕捉并制裁洗钱、欺诈、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等迹象,并协助征税工作。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将持续拓宽与深化。在贸易融资领域,对合规风险的监管,不仅包括“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中明令禁止的违规业务,还包括但不限于违反外汇政策监管、流动性监管、反洗钱、反恐等,在合规风险管理上不是“可选项”,而是“一票否决项”。在既定的风险偏好和业务决策机制下,基于合规的考虑,商业银行必须审慎评估,为合规所为,不合规不为。

总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市场环境中,是不断变化、调整、更新演化的。对商业银行而言,既没有固定现成的模板可以生搬硬套,也无法仅凭过去的经验解决当前的所有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实务操作中不断完善、优化和改进。在实务操作中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风险管控要“有依据、有余地、有实际”。依据是方向,余地是非系统性风险,实际指的是创造价值。有方向,是把握银行战略、市场策略以及客户需求的方向,既不是想当然,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实事求是,顺应市场发展;有余地,是守住红线,不碰高压线,在风控层面避免某个行业、某项业务、某个客户等对银行造成系统性风险;有实际,则是要从风险管控中要效益,以创造价值为目的。

 

作者系国内资深金融实践专家、本刊特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