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连续六日跌停,升值势头终结?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截止12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已连续第六个交易日触及“跌停”,连续下跌之势为三年来首见,这令外界开始猜测中长期人民币汇率或将趋向贬值。本文对于人民连

         截止12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已连续第六个交易日触及“跌停”,连续下跌之势为三年来首见,这令外界开始猜测中长期人民币汇率或将趋向贬值。本文对于人民连续下跌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略作分析。

  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6日触及跌停

  12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3342,较上一交易日(6.3334)小幅下调8个基点,整体仍维持区间整理走势,并未理会即期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官方求稳意图明显。国际汇市,隔夜有关欧洲领导人将在周五的峰会上讨论增强其救援基金的报道抵消了标普将EFSF3A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的影响,欧元兑美元维持区间整理走势,从而令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继续维持小幅震荡走势。即期外汇,人民币对美元继续低开低走,并再度触及跌停6.3659位置。

    渣打银行此前预计,近期到未来三四个月内,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市场的避险情绪依然浓厚,美元仍将持续走强。中国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很可能是悲观判断,为此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是调结构并保增长。这样一来,明年人民币升值的动力也较弱。而未来更长时间,即使没有央行干预,在渣打银行看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也很难发生根本反转。

  也有分析指出,中长期人民币汇率趋向偏向贬值。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王丹青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美元走强,大量资本已经开始转而流向美国,而且这一趋向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则认为,目前由于投机资本流入量下降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相应减弱。但是,只要中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只要中国还未建立起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汇率形成机制,国际社会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不会消失。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则建议,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给企业和投资者创建较好的环境,最好是增加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力度。

  摩根大通分析师6日表示,预期中国从现在至明年一季度末将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银行贷款能力,从而吸收地方政府债。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共10.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将于未来12个月到期,并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再融资。而这批债券最大的购买者将会是银行,虽然这批资产的风险很低,但是资产回报也较低,将会拖低银行的整体股本回报率。由于银行需要额外资本去支持购买债券的行动,因此预期中国由现在至明年一季度末,仍有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但他指出,中国降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动,只为应对经济放缓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他认为市场不应过分期望中国会如2008年末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若要出现像2008年末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需要在现时21%的水平上削减一半。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12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342元,1欧元对人民币8.4913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1506元,1港元对人民币0.81490元,1英镑对人民币9.8817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6.5049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6.2768元,人民币1元对0.49380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4.9352俄罗斯卢布。


如何看待人民币连续跌停
  有境内分析师认为,人民币出现贬值苗头、购汇盘巨大,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看空人民币,二是境内外购汇套利,三是避险需求。有境外分析师认为,中国出口贸易同比增幅下降,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果未来6个月中国出现贸易逆差,那么人民币升值将会告一段落。也就是说,除了金融因素外,中国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顺差趋势,也是影响当前人民币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今年的进出口增长情况看,近7个月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处在下降通道中。10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5.87%,比去年同期下滑7个百分点。下滑幅度之大,为近年少有。另外,10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已降至170亿美元,去年同期是272亿美元。因此,无论从短期趋势还是从顺差的绝对额看,人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变化是很自然的。

  那么,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里先不谈这个问题,只是讲一讲明年中国外贸的走向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趋势看,受外部环境影响,近几个月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处在下滑之中。相对而言,出口同比增长的下滑势头要高于进口。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中国外贸顺差持续增大的势头已经发生改变。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外贸从此就步入了持续逆差的通道?目前出现的这种状况又会产生什么结果?

  第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余额巨大,是近几年被人们诟病最多的问题。现在,顺差开始减少,进出口趋于平衡,正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状态,也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结果。因此,最近几个月出现出口增幅下降和进口增幅持续大于出口并不是坏事。它可以减少因外汇收入大增而投放人民币的对冲压力,减少货币投放,缓解通胀压力。

  第二,出口增幅减少,是否意味着外需市场萎缩?这是一个大问题。总的来看,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出口基数很大。在发达经济体存在滞胀危险、新兴经济体可能通胀加剧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有刚性需求,预期这一块外需市场不会萎缩。

  第三,中国出口产品本身也处在两方面调整之中,一是地域调整,二是产品结构调整。一些原本在东部地区生产的出口产品,正在向内陆地区转移,因此它的成本优势还在;产品结构的调整,除了产品本身的升级和加工技术的升级外,还有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加。因此,这对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由此推论,进出口趋于均衡、贸易顺差减少,是政策调控预期的结果,不是坏事。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也不可能导致外需的大量流失,因此,中国外贸不会就此步入持续逆差的通道之中。个别月份出现一些逆差,不值得大惊小怪。

  其次,在明年及今后,由于内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外贸将会改变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势头,进而步入平缓增长区间,出现缓慢而低速的增长。这对中国与世界来说,也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一方面,由于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基数巨大,过高的增长速度会消耗更多资源,这是资源和环境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增长速度适当降下来,会减少资源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当中国的需求增速放缓时,将会改变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有利于价格合理回归,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有利的。因此,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增速放缓,都是一件好事。

  当然,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的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现在所追求的不过是更有质量的发展。由此判断,平缓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将是既可行又有利的宏观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