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玲:不要使人民币汇率成为经济杀手
美国人民币升值法案引起市场轩然大浪,舆论炒作沸沸扬扬,但是其关键点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尤其是自己的缺失和过错并未引起警觉和思考,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和误导,需要我们拨乱反正,梳理和整理我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改革结构的效率。
一、国际上人民币升值提案的战略意义和策略需求
美国乃巴西提案是一个新闻事件,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但这个事件缺少新闻的真实性,进而需要我们充分、务实和自我需求的综合论证和全面梳理,而不能凭借想象力,甚至是人为引起恐慌,从而促进我们对事件的有效把握和自我保护。
1、人民币提案的关键是打击我们的竞争力。美国参院的议案和巴西的提案核心是强迫人民币升值,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两核战略伙伴关系的良性推进,更不利于中美经济的有效调整和合作,尤其是严重违背了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对等原则。我国人民币至今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本币模式,并未实现自由化和国家化的程度,尤其是面对美元,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主导货币,甚至是一个全球的主宰货币,给予人民币的议案是不合理的。而我国目前不仅没有实现货币的自由化、市场化,更没有完全市场经济的定位,全球目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但绝大多数尚未认可,尤其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没有认可,美国完全没有理由要求我国的货币升值,人民币被低估并没有论据和理由。我国并没有充分的市场资质和条件,货币汇率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对接国际,尤其是高端发达国家的货币水平。更何况高端发达国家货币汇率有很强自我性,甚至是自私性,我国货币汇率的水平不仅被绑架着,并且并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经济诉求和需求。我们经济结构面临投资降温、消费不起以及贸易萎缩的状况,此时的人民币升值将会进一步打击我们经济的景气和恢复。
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过程,我们面对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局面,我们的竞争优势被削弱,遍及美国的中国制造已经转变为印度制造、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我们的贸易利润被瓜分和分割,巴西是人民币升值受益者,而我们经济基础在恶化和被动,因为人民币在升值,一直在升值,我们的竞争优势,即数量和速度的效率被冲击和破坏。美国的部分议员和政治家看到了这样的结果,明白汇率原理的基本道理,尤其是懂得此时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政治结果,进而此时、此阶段推出人民币再升值,为打击我们竞争力而来,我们应该清醒这种对策核心,采取保护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认知。
2、人民币提案的核心是维持美元的垄断力。美国参院法案的人民币升值论核心是为美元霸权服务。我国人民币汇改的核心是放弃单一盯住美元,新的汇率制度模式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汇率制度改革难以推进,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是以口号和文件模式,没有实际内容和架构,因为美国政府和政治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我国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一直预期人民币升值,我国货币汇率被舆论严重绑架着,没有自我的认识和把握,随从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升值,盲从人民币价格而价格,投机人民币升值而升值,进而严重影响我们自己的进程和战略。
外汇储备不能有效藏汇于民,外贸顺差不能有效保护经济发展,人民币价格问题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舆论作用、预期作用和心理作用,甚至我们的专家资质的人士会认为人民币贬值就是倒退,我们要有稳定的汇率等。这些完全脱离了市场基本常识和规律、经验。汇率没有稳定的,汇率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和波动,外汇市场波动最大,甚至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美元从来没有稳定过,有上有下、有涨有跌是基本态势和规律。试看美元从2002年以来一直有贬值的策略,美元市场魅力失去了吗?美元依然是主导货币,美元一只独霸的国际货币制度有效回归,美国有金融危机的概念,美国国债在大量销售,全世界都在买进,中国大量持有,这是美元战略组合的结果,也是美元特殊地位和霸权影响的结局。所以美国推行人民币升值论很明白自己的意图,很清楚最终的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信誉和信用会因为经济下滑和竞争力下降而失去,人民币升值将不可持续;相反美元贬值却有效的改善了自己的结构压力、融资困境以及市场地位,美元霸权将会延续和强化。
回想过去,无论哪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除去当前独特的金融危机)都是由货币极端升值最终导致货币快速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使得国家信誉彻底丧失,而这些金融危机国家多为挑战了美元的货币地位和霸权心理。如泰国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他们失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美誉,墨西哥金融危机使他失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典范美誉。目前我国一方面货币信誉和信用较好,赢得全球的信赖和持有,人民币是不能公开的外汇储备,难道不是在挑战和瓜分美元的份额和地位吗?美国针对我国汇改的状况,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参议员的议案不是新花样,这一直是美国的利益诉求,其本意在于通过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规模和速度的优势,打击人民币的影响力。事实上我们已经面临这样的局面,贸易顺差在减少,贸易利润在缩水,投机因素在加大,经济速度在下滑,实体经济在萎缩,我们很多原因在于汇率单边升值,极端的升值。
然而,这并不是我国的愿望和立场,我们依然坚持主动、渐进和可控的汇改原则,但是我们缺少市场,包括产品、技术和专业,尤其是汇改透彻的框架和内涵,进而我们至今对自己的汇改是一团雾水。如市场舆论的中央银行定价,实际上我们已经并非央行定价,而是外汇做市商决定撮合制的人民币中间价水平形成,所以外资银行一直喊人民币升值,一直推广人民币升值预期,他们搞懂了我们的机制模式和循环心理,而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改革,也没有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改革,舆论炒作严重影响改革效率和内容。美元的垄断里不仅体现于市场的力量占据,更着眼于舆论、心理和信心的全面覆盖,我们应该清醒汇率博弈的实际状况,强化具有实际效果的博弈焦点和重点。
3、人民币提案的对策是我国改革的执行力。面对铺天盖地的人民币议案的舆论,我们并非只是关切这个法案的结果,甚至喧嚣中美贸易战。我们自己别乱了方寸,对舆论探讨的焦点词语需要理智面对。首先我国政府的表态积极而有效。三大部委的对应表明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成熟性和主见性,这是我们对应美方议案的重要步骤。其次我们舆论的焦点错位于实际的状况。所为贸易战的调侃或舆论推进不利于我放的认识和识别。战争词语的基本概念是敌对双方交火,我们与美国是战略伙伴关系,是经济金融乃贸易投资等诸多方面的互补关系、共赢战略,我们不能用贸易战对应这种议案。过于夸大的舆论论点不利于我们心理稳定和对外部实施的判断,应该准确把握定义和定论。
再次是我国贸易的实际问题是不容回避的。我们已经讨论和关注了20余年我国贸易量大质低的问题,从1997年至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和有效的结构调整。面对西方独特的金融危机,至今我们依然纠结在贸易数量问题上。没有了订单、利润因汇率升值在减少、贸易品质低级等等,我们应该考虑贸易层面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品牌和品质是我们贸易的致命弱点和软肋,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和改进。美国以及外部的对我国的贸易制裁和争端一直存在,并非是因为议案而出现,我们的评论不够务实和真实,人为制造紧张和恐慌。最后在于我们改革的执行力。
目前美国的焦点是失业,但实际上美国失业率明显改善;我们的焦点是结构,但实际上我们的结构难有改观。美国以汇率说事也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但却进一步加剧我国结构扭曲,的确是损人又不利己。面对美国经济病灶,美国应该从自身内部寻求原因和改革,而非人民币升值可以解决。事实上人民币汇改6年多对美元升值30%以上,但美国失业率在这期间从7%攀升到14%,随后美国政府费尽力气才降到9%。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就业率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政治意义和压制中国竞争力是关键。而我们则在于严重缺少执行力。
我们的汇改在于严重缺少执行力。2005年我们的汇改是改了一个价格,但更重要的是改了一个制度,即放弃单一钉住美元,确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新机制。然而,我们的汇改时过6年,至今无论政府、市场或企业乃投资者尚无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感觉和实际内容执行力,既没有权重配置,更没有政策指引,投资者一直直面美元单一钉住汇率,这是我们汇改的重大败笔,并非显示我们改革的成功。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改革已经尴尬于这种改革纠结局面。因此,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恰恰是对我国改革的本质具有透彻的揣摩,并且明晰我国的能力水平,他们在具有针对性在借助我们改革的软肋和弱点,对我国汇率实施破坏性和冲击性的攻击对策,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当年的汇改改了一个价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0%,从8.2765元上升到8.1100元;同时改了一个汇率制度的框架,即将单一钉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机制。6年过去了,我们只看到价格在不断升值,从未贬值,6年升值30.2%,期间只有2009年处于所谓的盘整年,汇率水平纠结在6.82-6.83元。回过头去看,人民币汇率的这种价格走势是因为外部驾驭的成功,而非内部需要或需求的基础,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汇率价格方向以及汇率的诉求需要。因为2009年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状况是一个明显的向下阶段,甚至出现明显的纠结和扩大矛盾状态,并非是我国经济金融品质提升的趋势。而此时的人民升值状况和预期进一步扩大,这对我国经济金融而言是一种打击和削弱,而非促进或提升。
最有利的例证在于当年我国被美誉的世界工厂已经从我国概念转移至墨西哥、印度和越南主宰,我国出口大国已经逐渐被越南和印度所替代。再有就是过去我们到美国市场所看到的我国制造铺天盖地美国初级产品市场,打火机、冰箱贴、玩具、纺织品、鞋子、工艺装饰品等,绝大多数为我国制造,而今的美国市场则呈现印尼制造和越南制造的覆盖率,众所周知的耐克鞋,过去看到也是我国制造,而今美国已经这种生产链从我国转向越南。可以说人民币单边升值严重影响和削弱我国生产企业制造业海外竞争力。
因此,面对美国参院的议案,我们焦点关注应该在于自身的改革和改变,并非是简单舆论的炒作和焦点的论述,没有自我主见和主张的议论将会错乱自我,并不利于我们的有效把握和长期发展。从长期角度看,我国还是需要长远规划,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有时间表,循序渐进应该分阶段和有步骤的推进。尤其是难点和焦点应该寻求有所突破,而不要口号多,实际内容和转变少。
纵观国际金融市场 未来前景,谨慎观望、合理对应、科学决策、提高效率以及前瞻防范是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风险预警和危机警报将始终是全年风向标和警戒线。
二、国内人民币舆论的定义和定律出现偏差和误导
近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状态并非是一个特殊和极端的表现,只是汇率价格自然修复和风险规避正常休整的常态状况,只是时间的表象超出常规的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市场解读应该以平常心和平和心面对,不能超越自我和超越规律加以评价。
1、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技术规律和周期节奏的把握和判断有误。任何一个市场的价格指标都必须经历起落错落和涨跌不一的曲线发展过程,而我国人民币走势却严重违背了这个市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人民币只涨不跌的现象维持了长达7年,既使2009年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十分诡异的维持在6.82-6.83元的对美元盘整,也没有呈现下跌局面,2009年全年水平依然上涨0.09%,此阶段的人民币小幅度升值恰恰创造和制造了人民币2010-2011年再升值的基础和动力。
技术规律和周期无改变,时间可以变化,规律无变化。高端国家的经验和战略尤其是制度严重干扰和规划乃设计了我们的人民币改革初衷、路径和目的。我们的汇改追求的是制度改变和机制改革,然而市场的重心和价格焦点则高度被引导到价格预期。因此,近几天我国人民币的价格调整完全是正常的人民币升值的技术休整和价格修复的结果,完全是市场技术规律所为的市场正常现象,并非值得如此紧张和恐慌,心理上的过度反应或过度敏感则会加剧和错乱技术上的调整。人民币升值2000余天,人民币跌停7天,而且人民币7天的跌停最终是收盘保持基本稳定,我们识别和判断应该关注细节和专业,不要被舆论炒作影响定律,不能被价格扭转冲击信心和破坏心理定律,更不能忘记金融专业特性和市场经验教训,汇率的涨跌结果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控制力是关键因素。
2、人民币汇率的基本态势是否顺应我国经济利益和发展诉求值得思考。汇率本身的定位在于国内经济利益。尽管汇率涉及的是双边或多边交往的价格,但是最终的利益诉求应该在本国和本土。回顾我国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过程,7年汇改以来的价格趋势并不是完全促进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相反某种程度上带来的是企业利润的减少、经济力量的弱化、核心竞争优势减弱。我国经济、贸易优势体现在数量规模和速度效应,然而人民币的连续持续升值和持续升值则严重打击了我们的竞争优势,贸易数量在下降、制造业速度在减弱、出口优势在下行,这些与人民币升值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尤其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路径发生了严重的变化,甚至一定程度上是破坏性和消耗性的经济冲击力。由于人民币升值状况和趋势的存在,我们的投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我们的发展思路超越了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的规律。我们目前依然是国情基础薄弱的国家,我们的市场不足严重的拖累了经济,进而市场的功能不是扩大和强化经济积累,相反是在消耗和减少积累。如制造业、出口业等生产型的企业面对自己的困难和市场的趋势,目前有些有时已经极端的走向投资市场,尤其是投机市场,加快和加大股票投机、房地产投机、黄金投机、石油投机、大宗商品投机、农产品投机,这样的行为在扩大和加剧,进而面对我国宏观调控的企业缺钱舆论,这可能不是发展的瓶颈困难,而是扩张的思维混乱。一些企业盲从的从地区向全国扩张、国内向海外扩张,这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的紧张、加剧需求的误判,宏观调控被不真实和不实际所绑架。我国伴随人民币价格引起的一些心理判断扭曲、实际状况扭曲以及政策方向扭曲十分严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已经是一个发展方向和思路的大方向问题。
尽管笔者说的是一些事情是我国某些经济负面因素,但是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处于一种脱离自我的状态,过于满足现状确实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有时过于知足进步已经影响我们的发展判断和发展战略,我们当前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梳理我们的情绪和思路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前的我国经济走势和心理,人民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意义更加重要。尽管我是人民币贬值派,一直不太赞成人民币极端和过度的升值取向,但是我认为此时的人民贬值预期应该慎重,不要过于盲从推进人民币贬值预期,这对于当前的我国经济十分不利,不仅会加剧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而且会迎合和顺应外资对冲投机的空间和条件。我们应该理性面对市场规律和周期,人民币未来趋势应该是有升有贬,升贬各异、双边走势、浮动区间扩大,单边走势违背规律,潜藏巨大风险,值得警惕风险是我国当务之急。
面对我国人民币价格的敏感关注,人民币价格的状态受到人民币心态的影响更加突出,心态的不正常带来对价格识别和判断的不对头,当前更值得关注对我国经济信心和市场心理稳定的冲击和影响,不要使人民币汇率成为经济杀手,汇率导致金融危机的教训甚至冲击经济的历史教训值得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