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等。  专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完善金融监管体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等。

  专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宏观审慎管理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监管的重点。而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关键。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则有利于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表明中央政府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的清楚认识和担忧。今后几年,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源自于金融体系、对整体经济产生重大冲击的波动。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缺失所造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有了战略性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未来5-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必须长期把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底线。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报告中也提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强健,但却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和民间借贷等。特别是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此次金融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今后金融发展改革8项任务之一。

  会议特别提出,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预防。从目前的我国的现实来看,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能够正确反映金融体系健康与稳定程度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也因此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监管的重点。

  二、加强货币与监管政策协调配合是完善金融调控关键。

  此次会议同时指出,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专家表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的前提,而在我国现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下,要理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关键。

  在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下,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央行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则负责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则重在通过具体的监管政策,从中观和微观进行具体调整。两者貌似分工明确,但实践证明,两者之间也存在监管交叉和未能有效协调的问题。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近些年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效率低下问题也逐渐凸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矛盾亟待解决。特别是在现今逆周期监管时期,监管需要适度放松,这需要货币政策配合。

  此外,这种模式基于分业经营模式,但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日趋明显,现行调控和监管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因此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必不可少。强调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事实上就是强调央行这一宏观调控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中观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机制其实一直存在,即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该机制,“一行三会”定期一起讨论金融问题。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应该说协调机制是比较完善的。针对近几年陆续出现的一些落实不力协调效果不佳问题,按照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后期可能会在实施协调力度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的措施,构建出一个更完备更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

  三、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提高调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专家指出,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调控优势,各有侧重,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赵庆明表示,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各有侧重点。但一种政策要发挥好效果,则离不开另一种政策的配合。比如2012年,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一大任务,但宏观调控基调则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此,专家认为,货币政策将在确保整体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方面发挥作用,这势必对实体经济增长有限制,由此财政政策要在稳经济增长中起更大支撑作用。

  赵庆明表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更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扶持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财政税收倾斜或财政补贴则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

  对于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当前我国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最直接做法就是信贷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相关产业进行‘定向宽松’。”赵庆明认为。

  “今后货币政策将更多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微调和预调来配合产业政策,加强货币流向调控,使资金流向受政策鼓励的行业和领域。”兴业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蔡艳菲认为。

  专家认为,事实上,今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信贷投放适度倾斜和专项贷款给予支持配合,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结构性减税或财政补贴等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