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消化期”的银行业改革怎么走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风向标,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赋予很高的改革期许。1月6日,被业界普遍定位为“后危机时期的危机消化”的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中落下帷幕。此前被热议的“金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风向标,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赋予很高的改革期许。1月6日,被业界普遍定位为“后危机时期的危机消化”的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中落下帷幕。此前被热议的“金融国资委”并未提起讨论,更进一步的金融机构改革被寄望于农村金融改革和政策性银行改革。

  “松绑”农村金融改革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改革着墨较多。在“压抑”中缓慢成长的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松绑和改革创新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的网点已经基本覆盖全中国了,但农村金融机构贷存比偏低,很多信贷资金以拆借方式进入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放贷不足,即农户得不到真正的融资,下一步对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有更强的刺激机制和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对于近年被热议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自2007年银监会正式提出以来,已经推进了4年多,但覆盖面仍然有限。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村一级的农民资金互助社还不到50家。

  陆磊认为对此的管制还是偏多。“能不能允许更多经济主体参与,不按照一个县只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设置来运作,否则当地资金得不到充分盘活;还要弄清楚这些小的农村金融机构是纯商业化运作还是合作共济。如果商业化运作就会出现一系列现象,如融资的集中度问题,信贷就会向优势企业和个人集中,广大弱势企业和个人就得不到融资。未来可能在强调商业化的过程中,要理清财政和金融的关系,对弱势者的扶持要更多地依靠财政力量,在社区层面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共同介入。一般而言,我们在国家层面上投入大项目、垄断行业、中长期贷款,这个肯定需要纠正,要兼顾乡镇以下的农村金融,一定要设置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金融部部长王曙光表示,农村金融改革首先是“增量”建设,即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小贷公司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其次是“存量”改革,即进一步深化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农信社的改革;最后是加大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抵押担保体系。

  记者了解到,此次金融工作会议还强调农村信用联社要淡出行政管理,向服务功能转变。

  另外,陆磊还建议做大做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譬如让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筹资,让这种资金主要用于县以及县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

  政策性银行该做什么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被列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07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确定了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但此后三年,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陷入停滞,不仅国开行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他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改革也迟迟未见实质性进展。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

  “政策性银行应该做什么,以往是从经济的快速发展角度出发,现在可能要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陆磊表示,政策性银行应该是保本微利的,甚至要容忍其不盈利。“在公开透明、内部有良好法人治理机制的情况下,业务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本身不赚钱也可以去做,政策性的基本含义就在这。第二是要避免道德风险,明明可以不亏钱或者少亏钱的故意亏钱,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长期以来,我们非此即彼,一强调政策性,就亏损,不干活或者乱干活,一强调盈利性,就与民争利,与商业金融机构争利。这两种情形都不对,需要精细设计和良好的经营机制,才能够承担政策性的发展方向。”

  会上还特别强调了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陆磊认为,国开行应该是综合性金融集团,不排除变成包含投行业务在内的多元化经营形式并驱的大金融集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吴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改革现在要做的是打破垄断,让银行之间有更多竞争,还要让银行自身承担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