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逆势突进 领域多元触发全球产业变局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在全球并购市场低迷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逆势掀热潮,并购目标也逐渐由资源扩展到技术与品牌,以寻求新技术的引入及产业链的补充。在海外并购活动区域分布中,欧美市场的比重显著提升。机构普遍预计
在全球并购市场低迷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逆势掀热潮,并购目标也逐渐由资源扩展到技术与品牌,以寻求新技术的引入及产业链的补充。在海外并购活动区域分布中,欧美市场的比重显著提升。机构普遍预计,2012年中企海外并购将持续火热,能源及矿产依旧是最主要的领域,高科技、清洁技术企业及行业知名公司也将成为并购目标。发达国家停滞令中企迎契机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全球并购活跃度有所下降。不过,从近期各大机构陆续出炉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保持强劲增长。
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阴霾不散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在全球并购市场独占鳌头,并购活跃度显著上升。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与2010年相比增长93%;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9%。
普华永道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境内企业间的并购交易以及大金额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活动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海外并购交易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11年中国地区相关并购交易总量达到5364宗,同比增长5%。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表示,2011年,欧债危机悬而未决,发达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趋紧和业绩增长乏力的困境,从而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难得契机。
收购领域趋于多元化
如仔细观察近期以来的一连串交易案,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在发生三大变化。一是在投资理念上,从新建向并购转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指出,根据其调查,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往往产能过剩,如果中国企业还去当地建类似的新厂,容易与当地企业发生冲突。
二是在收购领域上,开始多元化。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为主,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铺开。中国资源能源的缺乏,决定了收购此类项目的重要性。与之相比,对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类企业的收购,不但有助于弥补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也容易受到海外各方认可。
三是收购方式亦开始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中,都出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身影。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进步:PE的参与,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市场化行为的有力左证。这些机构拥有的方案设计、项目调查和国际沟通等专业技能,也有助于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今年并购仍将火热
「展望2012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阴云未散,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绝好的海外并购机遇。」清科研究中心并购分析师徐卫卿表示,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期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迅速提升。而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复苏相对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冲动再次被激活。在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下,拥有雄厚资金储备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和投资的方式,加快了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
有分析认为,欧债危机蔓延,使得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货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出境并购的良好契机。预计今年将有更多的出境并购瞄准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或经济持续不景气的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国。
瑞银:资源业仍是并购重点
投资银行瑞银高层预计,中资企业未来几年海外并购仍以天然资源板块为重点。除资源板块外,瑞银预计中国企业今年对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优质工业资产的兴趣将日渐浓厚,对于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投资,亦将采取日渐新颖的交易结构,例如合作收购、少数股权投资及合资,以便在扩张海外业务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能源并购占半趋势不变
瑞银亚洲投资银行部主管金弘毅表示,「能源项目占据(中国)海外并购半壁江山的趋势未来几年不会改变。」金弘毅指出,出于中国对资源的需求,能源领域可能算是最保险的收购目标。
他说,收购资源首先需要收购企业对资源价格有个合理预期,例如以150美元价格预测未来油价显然是一个偏乐观的报价。另外,收购矿产需考虑包括当地开采的情况、政府的整体环境、税务和成本的控制、当地整体的形象等各种因素。
基金或转向控股权收购
金弘毅还指出,经过10-20年的成长,国内不少民营企业家已面临企业传承的问题,这将给海内外企业带来并购机会。今年或许会有一些跨国企业为建立中国营运平台而收购类似消费品、零售、机械、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中资企业。
他称,一些私募基金,尤其是新成立的人民币基金和中国基金,正积极寻求收购优质中资企业少数股权的机会。一旦融资市场回暖,这些基金就会将目标转向控制性股权的收购上。
中企并购须防四类风险随着全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案。在树立信心、大展拳脚之际,对可能的风险亦要高度警惕。
消除内耗顽疾
首先是内耗的风险。有业内人士透露,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之前已被国内其它公司盯上。「听说这家公司已获得监管部门的初步认可,却被三一重工硬生生夺了去。」事实上,内耗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顽疾。此前,多例海外并购案的实践已经证明,尚未出门,就在「窝里」高调较劲,这往往会抬高收购价格,增加经营失败的概率。行业层面如何加强协调、企业之间如何加强联合,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其次是「抄底」的风险。有些企业到海外收购,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方的资产比较便宜,适合「抄底」。「不要以为欧洲的资产价格已经见底。」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在微博上表示。
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认为,在海外收购时,除了价格合理外,还要看是否和公司的主业相关,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如此才能控制和规避风险。
需防汇率反向波动
其三是市场风险。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非常剧烈,经常超过经验值的范围。费国平称,并购有汇率风险。现在正处于人民币的上行阶段,但中国企业不能不考虑汇率反向波动的风险。
最后是融合风险。应该说,收购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评价一个收购案是否成功,还要看后续的融合情况。
中国企业近年海外并购大事记
2010年3月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2010年12月苏宁收购日本LAOX家电连锁卖场
2011年1月联想收购日本NEC计算机业务
2011年10月海尔集团和日本三洋电器集团正式签署收购协议
2011年11月中石化获得葡萄牙Galp巴西公司及对应的荷兰服务公司30%的股权
2011年12月海航集团斥资10.5亿美元收购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
2012年1月三一重工27亿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柳工机械斥资3.35亿元并购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潍柴集团以3.74亿欧元获得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峡集团收购葡萄牙电力(EDP)公司21.35%股份
2012年2月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电力21.35%股份目前徐工集团正与欧洲第二大混凝土机械厂商德国施维英集团洽谈收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