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目光应该向哪儿看?

发布:2013-03-14 编辑:2013-03-14 来源: 金融时报
让欠发达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需要金融有所作为。近年来,人们对金融机构“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问题有一些议论,认为金融机构喜欢在经济发达...

3月12日,全国人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等就“欠发达地区如何同步实现小康”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不久前,赵克志曾在本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希望金融在贵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让欠发达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需要金融有所作为。近年来,人们对金融机构“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问题有一些议论,认为金融机构喜欢在经济发达、资金充裕的地区布设网点,喜欢给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发放贷款,而更缺乏资金的欠发达地区、更渴求资金的小微企业却不大受青睐。因此,金融机构支持欠发达地区就涉及到金融机构目光该向哪看、发展中该更看重什么的问题。

金融机构的目光应该向“上”看。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规划,这些都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应成为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发展空间大,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布局,有助于壮大自身实力。大企业、大集团资金需求量大,对地方经济具有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进行支持,能够实现银企双赢。

金融机构的目光也应该向“下”看。小微企业规模小,但发展潜力巨大,解决就业更多;“三农”风险大,但无粮不安,第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民生经济琐碎繁杂,但事事总关情,关系着社会和谐。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但赶超动力强。当前金融体系中,大银行仍占主流,因此,在关注大客户的同时,也有责任眼光向“下”,给小微企业、“三农”、民生领域以及欠发达地区更多支持。

向“上”看和向“下”看的关系,实际上是利益与责任的关系。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到底是互利共赢的经济行为,还是单向投入的道义行为?如果是前者,那为什么很多银行总爱把支持欠发达地区当做“履行社会责任”的业绩来宣扬?如果是后者,那为什么很多官员、专家常从“转变观念”、“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角度来劝说银行扶持欠发达地区?只有把利益与责任在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关系弄清楚,才能解决好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弱势领域的问题。

金融机构的目光应该向“利益”看。近年来,每到年初银行业发布利润报告,就会引发一轮舆论风暴,“暴利”等指责纷纷袭来,这并不正常。在商言商,市场经济已在我国发展20多年,“合法赚钱”是光荣不是耻辱,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得到解决。在有效监管、合规经营之下,金融机构赚取利润应是理直气壮的事。同样,银行业在制定规划、布设网点、发放信贷时,出于利益考量,会重点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实力强大的企业,这也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完全正常的决策,不违背任何法律法规,也不应受到指责。


金融机构的目光也应该向“责任”看。金融机构不能光赚钱,还要考虑回报社会,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有道义基础。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的发展享受着很大的改革红利,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银行占据着更多的社会资源,理应进行回报。此外,对于一家企业、上市公司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企业文化。不过,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应更多地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以支持欠发达地区为例,金融的支持大致有三种:一是捐款捐物,这是最简单、最传统的形式;二是设网点、投资金,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三是帮助普及金融知识,建立信用体系,营造更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这是更新颖的形式。笔者觉得,第一种形式适用于所有企业,不是金融机构的专长;第二种形式受制于经济价值,金融机构不能为设点而设点,为投放而投放,不能去支持那些明显没有效益的项目;第三种形式则是金融机构能够做也擅长做的,效果更为深远。金融机构以这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也提高了社会责任的含金量。

可以说,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问题上,金融机构要先履行责任,后赢得利益,并且要尽早把单向责任转化为双向共赢,保证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不过,不论是为利益还是为责任,都需要欠发达地区自身努力营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特别是信用环境。所以,欠发达地区自身要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给予更多关注,这也是赢得金融支持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