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中国1月进出口双双负增长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海关总署2月10日公布1月贸易数据。当月,中国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同)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贸易顺差272.8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64.6亿美元,为六个月新高。对此,外媒及经济机构主
海关总署2月10日公布1月贸易数据。当月,中国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同)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贸易顺差272.8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64.6亿美元,为六个月新高。对此,外媒及经济机构主要观点有: 一、1月贸易数据受春节假期影响较大,但外需不足仍是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此前普遍预计,1月春节七天长假将抑制出口,但实际上进口受到的影响更大。许多国内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停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进口原材料。春节因素造成1月份贸易数据失真,并不能代表长期趋势。尽管如此,出口持续疲弱,反映出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总需求相对不足,引发对中国等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在全球去杠杆持续过程中,总需求相对不足仍是一个中期趋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出口仍面临较为明显的压力。出口的趋势性下跌,使中国改善储蓄—投资缺口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上升,同时也意味着宏观经济的整体风险可能在累积。
就短期而言,展望未来数月,2月份数据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提供更为清晰的解读。中国出口增速将出现回升,并维持此前对全年出口增幅10%左右的预期。同时,因春节效应不复存在,中国进口将复苏。预计2月顺差会有所缩窄,不排除出现逆差。
二、进口大幅下降需引起特别关注
1月中国进口大幅下降尤其需要关注,超过15%的降幅不可能完全由假期因素解释。有观点认为,经济产值实际增速可能弱于总体经济指标反映的增速,进口大幅下降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更多依据。同时,即使去除当月工作日减少的影响,1月份进口仍处于下降,延续了去年12月的趋势,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仍在不断下滑。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中国1月大宗商品进口数据表明,进口形势还存在积极因素。尽管1月工作日减少,但当月原油进口量同比、环比均有所上升。铁矿石需求一直受到房地产建设放慢的拖累,但当月铁矿石进口量仍为过去12个月的最高水平。铜和大豆进口量也是如此。
三、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
1月贸易顺差达半年来新高,可能拖累中国减顺差目标的实现,并令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浮出水面。从单月数据看,1月超过200亿美元的顺差表明,中国要实现减顺差的目标可能没有预期的快,而庞大的顺差也容易成为国际上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而引发贸易战的借口。现在可以看出,去年9月和10月的人民币贬值应该是短期现象,因为从全球角度看,去年三、四季度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均在贬值。总体而言,人民币仍在升值通道内,2012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预计在3—4%。
(文章来源:欧盟经商处 首发子站:驻欧盟使团经商参处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