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外汇管理新模式
2012年8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广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从体制、机制和功能层面转变了管理方式,标志着外汇管理制度由传统模式进入了全新时代。
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维护我国涉外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贸易方式日趋复杂和多样,这种“一一对应、逐笔核销”的管理方式则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仅占用了大量外汇监管资源,无形中也增加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银行的工作负担。
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以总量核查取代之前的逐笔核销和联网核查;二是对企业实施动态分类管理;三是调整出口报关和出口退税业务流程,出口企业在报关和申报出口退税时,均不用再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改革成效显著,95%以上的守法合规企业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政策便利只有极少部分存在可疑或违规行为的企业要接受较为严格的监管,极大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经营成本。
据统计,改革后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明显缩短,往返外汇局、银行之间的“脚底成本”大为减少,投入贸易收支业务的人力资源减少了三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年进出口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的中型企业,一年可节省核销人员工资等相关费用在7万元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甚至可节省二十多万元。
此次改革还对企业形成了“正向激励”,特别是分类监管措施可以引导企业由“被动核销”转向“主动管理”,自觉加强货物流和资金流匹配的内部管理,合法、合规经营以享受A类便利化管理措施。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也给银行业务操作带来了便利。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以来,全国外汇指定银行贸易收付汇效率显著提高,银行柜台办理收/结汇业务由平均每单26分钟缩短为9分钟,售/付汇业务由平均每单23分钟缩短为6分钟。而就此次改革取消的联网核查来说,改革前银行每年需办理约60万笔,以每笔耗时10分钟计,改革后仅该一项业务就可节省银行工作时间约10万小时。
政策放宽以后,银行合规经营和真实性审核的担子更重了。部分商业银行开始以改革为契机,全面梳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逐项细化规范,将单证审核、业务操作与企业分类管理充分结合,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来提高自身的合规水平。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银行都加大了对贸易真实性审核的力度,并结合“了解你的客户”要求,将真实性审查由“单据表面真实”转向“合理审查”,风险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在银行和进出口企业实实在在享受政策“松绑”带来的高效和便利时,各级外汇管理部门的压力和责任也相应地加大了。改革后的新型管理方式对外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政策,还要熟悉系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要想在改革前进的大潮中不掉队,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外汇管理人员,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培养成为懂业务、懂形势、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落实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末,全国超过1500家“空壳企业”被注销名录,银行不再为其办理贸易收、付汇;近700家存在异常情况或涉嫌逃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限制。“幸福银企千千万,辛苦外管一条线。”这是对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最贴切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