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
翻阅过去十年来的经济类报纸和杂志,不难发现,从2002年夏至今,关于人民币汇率及改革的话题始终是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针对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应当重新评价,以及如何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等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观点纷呈。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成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优化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分外需要缜密设计、小心求证。
自2005年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持续多年不停升值。可喜的是,这种单边升值走势在2012年出现了根本性改
变: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窄幅震荡到年中的阶段走贬,再到年尾的迅速转强,双边波动、弹性增强的特征充分体现。
具体而言,2012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1月到5月初,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保持窄幅波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则有升有贬,稳中略升,两者较为接近。人民币汇率出现的新变化也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5月大幅调低了对中国未来经常项目顺差占比的预测值,并将此前“人民币汇率显著低估”的措辞修改为“人民币汇率温和低估”。第二阶段,从5月中旬到9月初,人民币出现了持续的贬值向,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于7月25日创出6.3967的全年高位,人民币的日均价格浮动也多次达到1%。人民币远期市场贬值预期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兑美元12个月的NDF价格比即期汇率最低曾超过1000个基点。第三阶段,从9月中旬至今,人民币汇率又重拾升势,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甚至出现了连续十几个交易日触及“涨停”的情况。2012年1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重新放缓,即期汇价基本围绕6.23一线窄幅震荡。
可以说,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2012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更加趋近均衡水平,汇率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而4月16日起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至1%的举措更是大大活跃了外汇交投,使得2012年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弹性增强的特性更加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近期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走势,“人民币被低估”的论调再次抬头。不过,这种声音并没有
占据舆论的主流。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均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没有偏离均衡水平。主流舆论也认为,当前国内外汇供求仍基本保持平衡,只是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近期市场情绪由前期对中国经济和货币前景的过于悲观转向乐观,才导致人民币汇率走势偏强。笔者也认可这一观点:如果目前的短期因素尚未形成长期因素,也未影响到基本面,就只能算是纯粹的、正常的市场波动。
事实胜于雄辩。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6日,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只升值了0.10%;如果以即期汇价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则为0.95%,两者均显著低于2012年年初机构的普遍预测。从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前11个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看,2012年1月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109.4,此后这一汇率历经10个月的涨涨跌跌,在11月份又回到了109.64,接近年初数值。因此,从人民币全年走势看,整体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正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所言,人民币汇率整体仍趋于均衡状态,只不过是从第三季度的“贬值压力下的双向波动”转为了目前“升值压力下的双向波动”。
与以往人民币升值不同,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后是央行外汇占款的减少。以往企业和居民向商业银行的售汇意愿比较强的时候,央行都会积极地从市场购汇,以平衡外汇市场的供需,保证人民币汇率价格相对平稳。然而近期央行购汇明显减少,2012年9月份仅从市场购汇20.38亿元,10月份进一步减少至10.84亿元。这使得外汇市场的供需失衡必须主要依靠价格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难免增大。对此,有观点认为,央行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上升,有主动引导升值的可能;也有观点认为,外汇占款的减少意味着央行正在更多地让市场实现自我平衡,因而“大幅减少”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笔者更认同后一观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走到今天来之不易。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市场供求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央行今后会更多地在市场汇率波动超量时才去干预,其频率将会降低,也会更加灵活。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2013年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态势。这样的汇率运行格局既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出,也不会对资本流入带来很大影响,推进汇率改革遇到的困难会因之减少。但在人民币汇率管理方式没有重大调整、外汇市场交易仍然遵循实需原则以及人民币可兑换仍有很多约束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更好发挥外汇市场中间价、盘中价及收盘价的作用,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参与等等改革,目前尚处于一种阶段性的微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待进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