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城镇化 农行定调三农金融改革

发布:2013-02-04 编辑:2013-02-04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据悉,自2012年以来,农业银行在12家省(区、市)分行下辖的944家县域支行进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以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

“2013年,农业银行将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找准服务重点,稳妥推进城镇化金融服务,以构建‘三农’服务的新模式”,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日前在该行2013年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改革试点已经拉开

据悉,自2012年以来,农业银行在12家省(区、市)分行下辖的944家县域支行进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以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

早在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是指中国农业银行根据股份制改革的要求,为实施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专业化经营而采取的一种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以县域金融业务为主体,在治理机制、经营决策、财务核算、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012年,在原有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山东8个省563家县支行的基础上,央行将农行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个省379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范围。

目前,三农金融部管理架构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据悉,农业银行总行已经制定了三农金融部管理章程,董事会设立了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高管层设立了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发展工作。同时,将县域支行改造为三农金融部的经营单元。在自上而下理顺各级行以及各内设部门的职责定位的基础上,三农金融事业部建立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级督导”,县支行“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事业部总部统筹全行“三农”业务的政策规划和改革推进工作;省、市级分部在抓好总部政策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手段和模式;县支行作为事业部基本经营单元,明确其一级经营主体地位,扩大对其差异化授权,实现大部分业务就地决策。

重点推进城镇化金融服务

城镇化金融服务,是蒋超良构建服务“三农”新模式的着力点。

作为服务城乡经济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农业银行有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区域、人员和网络优势。有业界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毕竟,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向城市转变、农业向工业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县域行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这对于遍布城乡的农业银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机会。”

农行方面也认识到,需要在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带动村镇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同时支持交通运输、通讯、文体教育等产业发展,不断协调城镇化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此外,还要满足农民创业、就业、安居、消费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帮助农民尽快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悉,截至2012年12月末,中国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亿元。

不惧市场竞争

既然业务定位是面向“三农”,但服务“三农”领域的金融机构却不止农行一家,目前,工中建四大行、邮储银行、农信社都是农行的竞争对手。

“农行不惧怕‘三农’市场的竞争,并做好了应对挑战准备。”蒋超良在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向‘三农’是我们战略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差异化战略的一个核心所在。目前,农业银行存款的40%、贷款的30%以上是在县域农村地区,我们的息差在同业中比较好,也是得益于我们在县域地区的优势。”

农行应对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是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二是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优势,我们将继续把这些优势发挥好。”蒋超良说。

他认为,农行在县域农村地区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渠道优势,农行2.34万个网点,50%以上是在县域农村地区;二是产品优势,农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创造了很多新的产品,如惠农卡、惠农通工程,对农村新农保、新农合的代理等;三是60年来积累的服务“三农”的经验优势;四是县域农村地区客户的信任优势。

但是高成本、高风险、商业可持续是蒋超良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蒋超良说,“我们近年来加大了制度创新的力度,制度创新比产品创新更重要。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保证‘三农’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