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2013-02-04 编辑:2013-02-04 来源: 金融时报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证明,经济刺激不会根除经济周期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效率性关键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证明,经济刺激不会根除经济周期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效率性关键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外向依存度较高和国际经济运行波动性、复杂性加剧的情况下,加快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在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制格局下,加快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重视并发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家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金融是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可控变量

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变,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支持对于经济增长的有效促进作用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事实上,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首先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情况。而金融支持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此,金融的支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对整个产业的资本投入等方面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而达到推动产业总体结构趋于合理和更具竞争力的目的。

所谓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等多方面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其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层面,既包括宏观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也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对产业的优化选择。首先,政府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先决条件,通过信贷倾斜政策、差别利率政策以及对符合产业优化发展要求的企业实行资本市场准入政策等措施达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资金形成和导向的作用。其次,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重点优质战略性产业给予长期资金支持,提高其边际收益能力。

二是市场层面,即金融通过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来调节资金的产业投向,优化产业结构。金融服务于产业成长,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资本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即有效的金融市场和充足的金融工具及配套的服务系统。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上,充足的金融工具可以更广泛地动员社会资源,形成资金的竞争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产融结合促进产业成长。而在相关配套服务领域,金融业更是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服务项目,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国需要重点关注和长期支持的战略性产业

战略性产业首先是一种新兴产业,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都可称为战略性产业,只有那种能成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才是战略性产业。温家宝总理曾强调,现阶段中国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并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性、长远性、全局性的特点看,还应当包括可能成为“瓶颈产业”的基础产业,因为这类产业产品出现短缺,将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也就是会严重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因此,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独立的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发展同样不容忽视,尤其在现阶段,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并巩固好战略性基础产业的自主地位,掌握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水平,提升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性。综上所述,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必须长期重点关注和支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我国需要重点关注和长期支持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农业育种、生物产业、高端精细化工业、精密机械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技术。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精细化工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加快技术附加值高的机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如特大型工作母机、发动机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开发;重点发展航天科技。围绕这些领域,集中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强化国家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

(一)明确历史责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09年1月12日发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第十六条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参照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行业准则制订经营战略、政策和操作规程,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工、农、中、建等国家控股大型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从1994年开始的不良资产剥离到2003年以来的资本注入,国家都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投入,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和2004年国家两次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合计剥离不良资产32257亿元,在国家银行股改过程中,汇金公司共计注入资金790亿美元,特别是为了提升四大银行内生增长能力,近几年汇金公司连续下降对其控股的四大银行的分红比例。对于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控股大型银行理应列为重点支持和服务对象,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因此,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控股大型银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国家大型控股银行无论是在社会责任理念提出,社会责任模型建立,还是经营战略规划编制上,都应突出和强调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围绕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国家发改委要出台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适时公布国家战略性产业指导目录。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对农业育种、精密动力机械等战略性基础产业也予以规划,进行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围绕这方面规划,在每年货币政策意见中,人民银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战略性产业支持目录,以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国家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每年也要面向社会发布战略性产业支持信息目录,科学安排信贷资金供给,调动和满足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

(三)建立资金支持系统。人民银行在每年对国家控股大型银行信贷计划的指导上,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战略性产业倾斜,要安排足够的信贷规模,并采取名单制管理,指导商业银行具体落实到先进的、优势的产业。同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优先支持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产业的需要,定向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四)建立战略规划系统。战略性产业特点通常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从商业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基本原则出发,既要从国家发展层面上考虑支持战略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又要平衡风险,实现二者相匹配,因此选择支持对象,绝对不能“计划包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市场优势、管理经验来合理选择,长期跟踪,保证低成本、可持续。因此,要有专门部门研究国家中长期战略性产业。从目前四大国家控股银行内部机构看,均设有战略研究部门,当务之急是把国家中长期战略性产业列入重点研究内容,立足信贷市场基础、经营战略布局、组织体系特点等综合因素,科学选择便管理、易介入、可持续的战略产业作为支持重点,并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专业评估机构、技术转化生产企业的联系,分阶段制订信贷支持配套计划,提高风控水平,确保整体战略规划的长期推进和分解落实。

(五)建立决策辅助系统。一是引入专业评估鉴定机构。由于对一些战略性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技术性,比如新材料、新能源,商业银行很难判断先进性和盈利性,也就是说银行家“听”不懂科学家“语言”,要准确评价和把握,必须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权威评审鉴定机构的合作,研究选择各自支持领域,从实验室到批量化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能够盯得紧,及时跟进。商业银行要与国家权威的专业评估鉴定机构建立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对项目研发可行性、实验成果的达标性、产品转化的效益性等覆盖战略性产业研发生产各阶段的成果及时掌握,准确识别。二是引入信用评级。征信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征信业运用专业技术,对信用交易受信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帮助授信主体准确判断受信主体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程度,以识别授信风险,使授信主体对授信活动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为信用交易提供事前的风险识别功能。因此,立足日益完善的征信系统和国家控股大型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引入外部信用评级,充分利用第三方风险评估解决信息不对称,可以建立多重的信贷风险识别控制机制。三是相关贷款封闭运行。依据贷款实贷实付管理要求,对战略性产业贷款投放实行封闭运行,尤其是在实验室研发阶段更要做好监督,保证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四是实施适应战略性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

(六)建立独立核算系统。战略性产业成长周期较长,有的新兴产业发展成熟可能需要十几年时间,在现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下,为避免信贷资源配置的“挤出效应”,国家大型控股银行应专门建立适应战略性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一是成立专门的战略性产业投资运营机构,使业务更有战略性、规划性,服务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在组织网络的设置上,总行设立总部,依据所支持的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对应成立的分支部门,纳入当地分支机构,但实行条线管理。二是借鉴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体制运行经验,建立有别于一般业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从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资金平衡与运营、风险拨备与核销、考证激励与约束等六个方面单独管理,既便于科学计算投资回报效率,也便于向股东和公众披露,充分展示银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七)建立贷款免责机制。银监会要适当提高对国家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产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下调这项业务风险权重,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激励其更好地履行历史责任。商业银行本身也要提高对战略性产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在内部贷款考核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确保信贷支持战略性产业的可持续。同时,从银监会到各商业银行总行都要有具体的文件,明确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责、权、利,对于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贷款业务,凡是符合当时规定、程序规范、手续完备的,即使将来出现损失,承办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也无需承担责任。

(八)建立财政救济机制。一是发改委等国家产业规划决策部门对金融部门支持战略性产业要专门设计出台风险补偿机制,区分实验室、企业化等不同阶段,设计和安排有区别的风险救济制度,对商业银行支持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如种子、航天等出现的本应由国家承担的风险损失要给予合理的补偿。二是针对商业银行不同阶段支持情况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和担保机构担保业务免税,对达到批量化生产阶段的贷款业务税收优惠,进入产业成熟阶段后再实行正常的标准。三是有关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对科技研发活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政府的资金投向,政府的担保及补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政府认证效应”。对一些技术特别复杂、市场不确定性大的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生产的信贷需求,国家财政要给予担保和贷款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

(作者为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