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影子银行概念被混淆和盲目夸大

发布:2013-01-18 11:03 来源: 新浪财经
影子银行成为近两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幽灵”,时常被市场当做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今日发表观点...

1月17日下午消息 影子银行成为近两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幽灵”,时常被市场当做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今日发表观点称,当前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存在误读,其数量和影响总体看有盲目夸大的倾向。

从去年10月始,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一则呼吁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署名文章掀起了有关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大讨论,官员、学者以及国内外投行纷纷就此发表言论并提示风险。

不过,中国银监会专家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今日在北京一论坛上特别提及,当前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存在误读,总体来看有盲目夸大和误判市场的重要倾向。他说,从市场规模和占融资的比例、功能、风险、监管整个环节做对比,充其量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只具有影子银行特点和部分特性的,占比很小的类似融资活动。

他直接指出了目前市场对影子银行的三点误读。

其一、混淆了监管分类的核心标准,盲目地跟踪,把表内、表外正常业务区分混淆为影子银行。

“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这是2011年4月份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如是说。巴曙松称,通常被视为影子银行的影子银行就满足不了这个最基本的条件。

巴曙松称,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已经在银行监管部门现有的监管统计口径里,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运行情况需要定期保送监管部门,理财产品明细也需要报送到央行纳入到社会融资的口径。

监管方面,银监会也曾于2012年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关于信托公司也有准入、监管办法、企业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等。

巴曙松称目前的误读在于把银行内部正常的,常态化的表内、表外业务作不正确地划分,所有的表外业务都是影子银行。

“表内、表外业务都是银行正常的业务,而银行整个业务在完整的资产负债表里受到正常的业务监管,表内表外业务都有风险评估,只不过表内业务转到表外在风险权重计算里有一个过程转换系数而已。”

其二、国际认可的影子银行界定的第二个标准是强调两个核心风险高杠杆和显著的期限错配。

巴曙松称现在通常公众讨论的影子银行,大家误读为影子银行的产品在这两方面也多数是不具备的。

杠杆来说,信托公司有严格的净资本的约束,且不具备杠杆经营的条件。从期限错配来说,理财资金90%的资产投资期限都是五年以内,这个期限错配与传统的银行业务基本相当,并不具备大规模期限错配的特征,也不具备高杠杆利润的特征。

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的规定,理财产品资金池要做单独的管理和充分的资金准备,每一笔资金应该有对应的资产,每一笔收入应该做到对应的风险覆盖。

根据巴曙松团队的测算,当前银行三个月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大约4.6%左右,低于一个月短期贷款5.6%,而同期6个月的国债和央票收益率大约2.7%和2.9%,根据有关市场抽样调查分析,只有不到10%的理财产品提供高于5%的利率水平,所以理财产品的风险实际上基本接近于正规监管体系内部,类似公募基金固定收益类产品,也不具备高杠杆和错配功能。

其三、现在讨论影子银行的风险、负面冲击已经非常充分,但从整个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它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间接融资即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过大的市场结构下,有部分观点认为,这些产品实际上很难承担服务实体经济融资功能这样的经济功能。

不过,在巴曙松看来,这些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绝大部分都流入到实体经济,填补了在正规银行信贷服务里满足不了的融资功能,这和通常所说的与实体经济脱节,与风险分散和高杠杆扩张为基本特点和功能的,达到金融工具价格泡沫扩张的影子银行有根本差距。

巴曙松认为,当前的影子银行不应盲目夸大,误导这个市场,特别是在有影子银行特点的,占比比较小的融资活动还在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市场氛围下。他建议应该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引导对其风险进行识别。监管体系的完善上,要差异化地对这些影子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的监管。

“理财产品要重点关注业务不清晰造成的风险是不是还在银行内部积聚,理财资金是不是按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合理地划分,从而把流动性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关注法律关系是不是能进一步明确,估值是不是更清晰一些。”巴曙松如是说。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此前也发表了与巴曙松类似的观点,他称“由于这些混淆,可能会造成很多的混乱,我们该去加强监管的部分可能没有去加强监管,甚至把影子银行跟庞氏骗局等同,这又是一个混乱。”

另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近日出席中文大学活动时也表示,影子银行在民间需求高,其影响从未停止,监管机构应注意切断吸收人民币存款的机构与影子银行的资金关联,认为只要加强登记,银子银行风险可控。

不过,监管机构至今并未公布官方的对中国的影子银行的具体统计数据。

据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至少为16.32万亿元。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预计,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大约为15-17万亿元,是正规银行体系的12%-13%,是GDP规模的三分之一。

一方面要厘清影子银行的概念,避免“误伤”,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那些不受任何监管和很少受到监管的金融活动”便成为了监管的重点。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即公开表示,不受任何监管,或很少受到监管的这些非银行、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也带来了风险的严重的集聚和积累。一旦发生失控,也完全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风险,甚至会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