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安排让低成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201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宏观货币政策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会议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的适度增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可以说,这基本上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总目标。而这个总目标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是,如何能为实体经济发展降低其融资成本,以此来刺激实体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对于这个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即降低融资成本的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而不是早几年盛行的以资产价格推高的虚拟经济或房地产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服务的应该是没有资产价格泡沫的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
比如,对于当前中国住房市场,由于住房性质的两栖性(既可是实体经济也可是虚拟经济)及没有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对住房性质进行严格区分,要对住房市场进行何为实体经济、何为虚拟经济的严格区分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仍然充斥着投机气氛的住房市场,仅以购买套数来区分住房消费与投机是不容易的。因为只要这个市场仍然有利可图,那么购买一套住房同样可作为投机投资赚钱的工具。最近,国内楼市又出现量升价涨情况及大量企业拥入土地市场,可能就是与低成本的融资进入投资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有一定关系。所以,用政策对实体经济严格界定,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前提。
二、在当前融资渠道多元化及立体化的情况下,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在2003年之前,由于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占当年融资比重90%),因此,银行融资成本的高低也就决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低,特别是当时利率还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不过,当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银行信贷融资占整个融资的比重下降到58%以下,而且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让企业面临更多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提升,这就使得企业无论是来自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还是来自其他市场融资(信托市场、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等),其成本的高低并非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手段来实现,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素质、权威性更高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及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三、既然企业融资成本高低更多的是来自市场因素,那么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政府要做的是应该推进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特殊的优惠政策来保证弱势行业或企业能够解决其金融约束的问题,而不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压低利率水平。因为,在当下的金融市场,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不能使低成本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而且由于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还使得高风险的企业及项目很容易把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而金融体系或银行体系潜在风险增加不仅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并易造成虚拟经济繁荣,而虚拟经济的繁荣还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还在于政府建立起化解弱势行业及企业融资困难保障机制,制定严格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低成本的融资进入真正困难的实体经济,否则低成本的融资很可能会流向高收益的虚拟金融市场。为何当前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拥入住房市场?道理就在这里。
总之,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促进国内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要达到目标,前提条件是用制度安排让低成本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进入虚拟经济;利率水平高低应该由市场化方式来形成,利率市场化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最为重要的方面。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及企业,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来解决他们的融资约束问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本报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