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破解投融资的双重难题

发布:2012-12-28 09:15
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央企,还有大型民营集团“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让民资进入传统垄断领域很大程度还只是空谈。一方面是民间资本快速壮大,缺乏合理引导,另一方面中

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央企,还有大型民营集团

“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让民资进入传统垄断领域很大程度还只是空谈。一方面是民间资本快速壮大,缺乏合理引导,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民资银行的发展难以推进。

新“36条”破民间投资“弹簧门”

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此后,《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接棒保增长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

相比前几次出台的非公条例来讲,本轮出台的细则准入范围更明确、操作性更强。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12个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对民营物流企业的物流车辆实行同等的通行证发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注册经营手续,民企进入物流行业时在车辆通行、土地政策等方面可以获得扶持。”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新36条”细则颁布以后,虽然民间资本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因为政策限制、收益率低等因素影响,这些民间资本目前并不愿意进入铁路、航空、医疗等传统垄断领域。

“当前出台的细则更多的是让大型民企获益,多数分散型的民资仍难有机会进入。发展民间资本面对的挑战,不只是垄断央企,还有新行业的大型民营集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万东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

民间资本作用的发挥与宏观经济背景紧密相连。杨万东分析说,目前的经济形势就决定了这个政策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我国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民间资本多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

对民间资本来说,进入新的领域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也需要一个过程。昆仑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郝烨表示:“国有企业如果不战略性退出,民间资本即使进入相关领域,在目前体制下也不可能站稳脚跟。真要让民间资本加入,我相信可能要等政策的天平向民企靠拢的那一天。”尝试草根银行模式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分析,当时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在11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一般性实体投资的只占35%,即380多亿元。能否把众多的民间资金加以合理引导,服务于当地的中小企业,成了当地两会的一个热点议题。

民资与企业对接不理想,渠道限制是重要原因。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中小企业大概只有20%能够从正规银行贷到款,也就是说80%要靠体制外的融资。即便是那些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不低。去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以上,年利率达10%左右。

另外,缺乏制度保障也限制了两者的快速结合。温州市人大代表陈建民在两会期间表示,温州的民间资金有小部分以民间借贷的形式流向了中小企业,但是,温州市民间借贷体系主要依靠熟人关系,借贷程序不规范,容易引起纠纷和矛盾。而去年的民间借贷风波,已反映出温州金融管理体制的危机。

6月12日,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说,全国工商联十几年前向国务院申请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获批,现在看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办银行是“完全可以办好的”。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中等规模和小型的民营银行还在受到各种限制。

黄孟复分析说,“‘巨无霸’为‘草根’服务也是需要的,但是对于几千万的‘草根’来说,‘巨无霸’是满足不了要求的。”他强调,金融市场的改革必须适应小微型企业游离于市场之外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