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量化宽松威胁金融稳定

发布:2012-12-20 编辑:2012-12-20 来源: 财新网
当我们谈到经济刺激的时候,会不会好事过头反成坏事呢?鉴于目前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当我们谈到经济刺激的时候,会不会好事过头反成坏事呢?鉴于目前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看起来似乎仍存在大量闲置产能。
 
这也是部分要求减税、增加政府开支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人们的观点。但是有证据显示我们也许不应该这么轻易下结论。
 
在2008 年英镑大幅度贬值之后,英国政府接着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但之后却发现:一方面经济增长连连差于预期,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说闲置的产能,也就是所谓的产出缺口是如此的大,那为什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却反而导致了更高的通货膨胀?
 
英国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遭遇这种窘境的国家。自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出现了持续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局面,而名义通胀水平却一直保持在高位。那些预测经济刺激会带来好处而没有任何成本的人,可能是患上了产出缺口的“妄想症”。
 
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西方经济体的表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质疑。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最初产能下降的幅度极大,而随后的经济复苏水平却很弱。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通货膨胀的水平却保持了惊人的粘性。这里并不是说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了(虽然英国是一个例外),而是说尽管所谓的闲置产能大幅增加,通货膨胀水平却未能降下来。在多数情况下,这都将导致真实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要么是通过高失业率(如美国),要么是通过低名义工资增长率(如英国)。
 
导致这一困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强,这反映了强劲的新兴市场需求、量化宽松政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以及目前伊朗的紧张局势对于成品油价格的影响。这也似乎表明由于在金融泡沫破灭的前几年资源配置不当,西方国家“速度上限”正逐步下降。
 
经济刺激恐怕并不能带来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的效果。通过持续地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来解决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可能不仅难以奏效,还有导致经济发生扭曲的风险。中央银行有日益演化为政府财政政策代理人的风险,放弃了其本身对于货币和金融稳定的独立监护人的职责。
 
例如,最近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持有大量现金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因为这要求政府借贷以资助这些票息支付。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如果政府是向私人部门借钱,这些息票也是必须支付的。换句话说,这样操作至少在短期内便宜了很多,财政部从央行而不是经济体的其他部门借款,这种扭曲无疑会削弱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应有的分离状态。
 
那些认为产出缺口仍然过大的人无疑会认为微量的量化宽松只会起到促进实体经济活动的作用,而对通胀不会有任何影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相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是一个幻想,无论是否存在大量的闲置产能,通货膨胀最终都将上升。
 
就其本身而言,经济衰退期的高通胀率并不是问题。由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双轨政策——加大预算赤字同时退出金本位制,价格在新政实施期间迅速上升。但是,罗斯福的目标仅仅是使美国的物价回到经济衰退前的水平,从而使债务人偿还债务,而不必忍受通货紧缩的痛苦。
 
然而,这一次我们根本就没有通货紧缩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各国政府正下大力气寻找新的途径,以避免进行更艰难的财政调整。目前社会上公开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刺激与紧缩”,而各国政府则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财政预算问题。尽管这一努力的方向本身没错,但成本最终可能会是货币条件重新回到不稳定状态——这一古老的由于政府过度借贷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