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被撕开 华夏银行会兜底吗

发布:2012-12-11 09:50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若兜底仍是最终的结局,尽管金额不大,对华夏银行的财务影响也较小,但这预示着银行将成为当前各类融资渠道狂欢的最终买单者,行业发展前景黯淡,市场给予低于1倍净资产的估值完全合理。据媒体报道,部分投资者在华夏

若兜底仍是最终的结局,尽管金额不大,对华夏银行的财务影响也较小,但这预示着银行将成为当前各类融资渠道狂欢的最终买单者,行业发展前景黯淡,市场给予低于1倍净资产的估值完全合理。

据媒体报道,部分投资者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购买了一款高收益率的投资产品,这款产品第一期在2012年11月25日到期,但是在到期后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都无法收回,由此导致投资人发生群体聚集事件。华夏银行则回应该产品并非银行代销,而是理财经理私自出售。

华夏银行会兜底吗?

此次违约的产品其实是北京通商国银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中鼎财富”产品。根据公司网站信息,北京通商国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5600万元,投资模式包括企业发展的早期(VC)、成长期与扩张期(PE)以及上市前期(IPO)的投资。“中鼎财富”产品分为四期,投资对象分别为河南商丘市永恒生典当行、河南新盛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河南奥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和云顶商务俱乐部,通商国银为“中鼎”四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和管理人。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通商国银共发行了四期股权投资计划,名称分别为“中鼎财富一号”、“中鼎财富二号”、“中鼎财富通航”、“中鼎迅捷”。投资计划书显示,四期产品每期募集金额在4500万元左右,总计投资额估计在1.6亿元到1.8亿元左右。该投资计划宣称该产品具有11%-13%的预期收益率,自然人投资人认购金额门槛为50万元。计划书显示,四期产品均由中发担保进行担保。

最近到期的第一期产品“中鼎财富一号股权投资计划”于2011年11月25日成立,用于投资河南省商丘市永恒生典当有限责任公司。通商国银作为普通合伙人投资1000万元,同时向有限合伙人募集4000万元。目前已到期,但投资人称典当行无法兑付,而其他部分项目前景也并不乐观。

有机构分析认为,整体来看,此次涉及的产品本身存在较高市场风险,且以私募股权投资方式入股而无回购安排,甚至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而华夏银行对此事的正式回应有两次,一次是该行总行声明,中鼎相关产品并非华夏银行发行,也不是华夏银行代理销售。该款产品各当事方中没有华夏银行,华夏银行亦从未与该公司签订任何协议。在这次事件中,银行前员工濮某牵涉其中,违规私下参与推介该计划,公安部门已经立案。华夏银行将全力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协助资金追偿。另一次是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郑超表示:“华夏银行会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是需按一定法律程序进行。”

那么,此事对华夏银行的影响究竟如何?

若华夏银行的声明属实,则银行更多承担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任,并无兑付义务;即使确为银行代销,按照投资合同约定,该产品不承诺保本不承诺收益,投资风险应由投资者自担。但是,在维稳环境和过往案例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不能完全排除华夏银行最终兜底的可能。即使兜底,假设1.6亿元全部都通过华夏银行的理财经理销售,则对华夏银行2012年税前利润的影响约为1%。

若最终华夏银行不兜底,从声誉风险的角度看,“坏名声”可能会影响理财产品短期内的销售,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帮助银行排除了部分无视风险、只追求收益的客户,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银行理财风险渐显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认为风险不大。

截至2012年8月末,理财资金余额约为6.5万亿元,其中22.2%投向债权类项目(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等),这些资产的风险较低,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提供的收益率集中在4%-5%之间。但是,信托产品风险较大,特别是集合信托产品,2012年三季度信托产品余额达到6.3万亿元,集合信托为1.7万亿元,房地产信托和政信合作信托合计约为1.1万亿元,这些信托提供8%-13%的收益率,是影子银行体系中风险最高的部分。不过,据了解,2012年以来,只有20%-30%的高收益信托由银行渠道销售给高净值客户。

继续兜底有何影响?

此次华夏银行的事件对行业而言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产品并非银行发行、渠道并非银行代销、高收益(11%-13%)非保本条款、50万元认购门槛等情况下,若仍然需要银行兜底,则进一步强化社会对银行兜底的预期,对银行甚至所有金融机构是灾难性的冲击,而且会进一步扭曲金融体系风险定价体系。若目前不趁违约规模较小的时候破除“刚性兑付、无底线兜底”的神话,则不断被纵容的风险偏好必然继续高涨,最终积重难返,直至金融机构无力兜底的局面,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监管机构应当借此标志性事件,拒绝由银行兜底,转而通过市场化方式(产品发行方、担保方清偿,抵质押资产处置,所投资公司股权转让等)解决。从而短期内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冲击。风险警示之下,部分高风险融资项目将难以获得再融资支持,导致项目清偿或推动高风险项目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这需要央行运用货币工具平抑金融体系流动性短缺的冲击。

但是,在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受限,市场融资需求旺盛的环境下,非银行融资渠道的发展趋势不会逆转。我们理解监管政策应重“疏”而不重“堵”,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度,建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增加合格投资者认定,打破兜底神话,强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均是监管发展的方向。

此事件的走向将影响市场对银行业中长期的判断。若兜底仍是最终的结局,尽管金额不大,对单家银行的财务影响也较小,但是这预示着银行将成为当前各类融资渠道狂欢的最终买单者,行业发展前景黯淡,市场给予低于1倍净资产的估值完全合理。若事件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市场化解决,打破刚性兑付的困局,则全行业短期可能会面临新业务和流动性冲击,但是中期有望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