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消费信贷:商业银行须战略与战术并重

发布:2012-12-03 编辑:2012-12-03 来源: 金融时报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李岚特邀嘉宾: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赵庆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加快建立扩大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李岚
特邀嘉宾: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赵庆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这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勾画了完整而明确的路线图。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应该说,我国市场空间巨大,无论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处处都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然而,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出消费对经济的巨大拉动力,却是当前亟须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拉动消费的过程中,银行业起着怎样的作用?当前还面临哪些瓶颈?未来业务拓展的亮点在哪里?近日,记者就上述热点问题,与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赵庆明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主持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从银行业的角度看,在拉动消费方面银行能做什么?目前已经开展的消费信贷对经济拉动的实际贡献度如何?就银行发展动力而言,开展消费信贷意义有多大?

赵庆明: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我国,拉动消费离不开银行消费信贷的支持。而事实上,过去几年中,银行业在拉动消费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未来还将有更大的作为。

根据商务部的监测,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而中国银联的数据表明,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商场百货、超市、餐饮商户交易金额分别增长了46%、39%和27%。而与近年来零售业的迅速增长相对应,我国信用卡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从2009年的26.4%上升到2011年的41.7%。

其实,不仅信用卡助推了消费的增长,银行提供的诸如汽车贷款、旅游贷款等消费信贷也对居民消费起到了助推作用。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去年底增长了13.5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主要是消费贷款)比去年底增长了15.28%,增速快1.74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近年来首次超过资本形成,达到55%,在7.7%的增长率中拉动了4.2个百分点。可以说,近年来,我国消费持续高速增长与银行消费信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前,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规划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再次强调了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在助推消费增长方面的空间也将是巨大的。

就银行业自身而言,尤其是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和金融脱媒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优质且高收益的信贷资产,积极拓展这项业务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产配置和业务转型,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拉动消费不仅对当前稳增长、促进经济模式转型意义重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主持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整体处于什么水平?与国外相比,现阶段面临哪些发展瓶颈?原因是什么?

赵庆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发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此算来,中国消费信贷有近20年的历史。住房按揭贷款之外的消费信贷自200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近年来,随着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将个人消费信贷作为战略重点,也推出了多种创新产品来迎合市场的需要。时至今日,对个人贷款已经占到了全部贷款的20%左右。

但是也必须看到,尤其在过去实行严格信贷规模管制时,多数银行并未将个人信贷业务真正作为战术重点,甚至存在向利率上浮空间大的企业信贷倾斜的做法。从息差看,尤其是推行按揭贷款利率打七折后,对个人信贷业务的息差低于对公信贷,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个人信贷的不良率也远低于对公贷款。整体上看,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基本上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转折的时期。

我认为,当前确实是一个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的好时期。首先,国家已经将扩大消费作为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其次,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和金融脱媒的深化,也迫使银行更加重视包括个人消费贷款在内的零售金融业务;还有,“70后”、“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意愿、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和倾向于借贷消费。

当然也存在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瓶颈问题。从社会层面看,个人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个人或家庭财产与负债的全面记录,个人诚信仍然不足,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于违约尤其是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个人,难以实施有效的制裁和震慑。从银行层面来说,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产品上仍然处于简单的复制国外同业和国内先进银行的做法,而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仍然不足。此外,在市场拓展和营销方面的投入不足,“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些银行创新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消费信贷产品,但是由于宣传和拓展不足,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并不知晓。

主持人: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有哪些特点?未来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有多大?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上的主攻方向应该侧重哪些领域?

赵庆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根据央行公布的相关报告和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住房按揭贷款占全部消费信贷的比重约为78%;二是同业在产品和服务手段上高度同质化,特色产品不多。

从未来消费信贷的发展前景看,我认为潜力巨大。据美联储统计,今年9月份美国消费信贷总额为2.7372万亿美元,用于教育、休假和购买汽车等方面的非周转性信贷余额为1.8852万亿美元,用于信用卡消费方面的周转性信贷余额为8520亿美元。据测算,美国消费信贷总额约为其GDP的18%。根据我国央行的统计,2011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88777.85亿元,占当前GDP的比重为18.77%。从这个比重看,与美国已经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统计的消费信贷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而我国的统计口径中包括,如果按照美国的口径,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仅为13607.42亿元,占GDP的比重则仅仅2.88%(中长期消费信贷中有少量非住房按揭贷款,所以实际比重可能略高一点)。当然,我们也不能提倡像美国居民一样过度消费。但即使按照美国一半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增长空间也还是非常巨大的。

至于未来消费信贷业务的“主攻方向”,我认为,应该转向个人按揭贷款之外的领域,至少可以将两者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领域包括:教育、旅游度假、汽车、家具、家电等消费贷款,可以选择以信用卡为主要载体开展相关的消费信贷,因为当前我国的信用卡已经基本覆盖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比较强的广大居民。

具体到信用卡,不仅可以开展以实际刷卡消费的账单分期,也可以开展实质上是对个人信用贷款的现金分期业务。此外,对于信用记录良好、收入高的高端客户,也可以开展事先不指定用途但实际用于消费的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支票业务。

应当指出的是,不同规模的银行在这些可供选择的领域应该有所取舍,具体的发展路径也应有所不同。既使同等规模的银行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办出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