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海外收购慎入欧美市场

发布:2012-11-13 09:19 来源: 广州日报
工行海外增长快过国内 银行“走出去”业绩亮丽 专家提醒:工行动用不超过6.5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份的交易获得阿根廷中央银行批准,中资银行拉美收购首秀成功上演。近期,除了工行这桩海外并购吸

工行海外增长快过国内 银行“走出去”业绩亮丽 专家提醒:

工行动用不超过6.5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份的交易获得阿根廷中央银行批准,中资银行拉美收购首秀成功上演。近期,除了工行这桩海外并购吸引业界强烈关注外,包括建行“物色收购对象”、中行不排除投资美国或欧洲的金融企业等消息也从不同渠道传出,一时间,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浪潮初现。

记者了解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资银行海外收购的成绩单亮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透露,工行的海外经营情况不错。招行、中行等银行在香港市场的布局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收益颇丰。

专家则提醒,中资银行在方向上毫无疑问需要“走出去”,但在具体策略上仍须谨慎,尤其慎入欧美市场。

海外收购频出手

海外市场成绩亮丽

工行海外收购进入收获季。在进军拉美市场之前,媒体就已报道称,上半年,工行全资子公司工银欧洲在波兰开设分行的申请得到波兰金融监管局的正式批准,成为第一家获准在波兰营业的中资银行;同时,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申请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除了工行,多家银行亦被传出谋划海外并购的消息。近期,“建行拟投资1000亿元并购欧洲银行”的消息不胫而走,虽然建行称这一消息并不属实,但分析指建行海外并购的消息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冲动越来越强烈的背后,是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姜建清透露,到目前为止,工行在海外进行的十多次收购全部都是成功的。他表示,到今年末,工行营业网络会扩展到全世界40个国家。工行在海外的资产现在是1600多亿美元,上半年海外盈利了8.64亿美元。整个海外经营情况不错,比国内部分的增长率快一点。

虽然中资银行海外频繁出手并且取得不俗战绩,但业内专家还是提醒,银行业的海外并购需要尤其谨慎,针对业界提出的几大核心问题,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四大疑问

一、为何要走向国际?

中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的耕耘尚有空间,为何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在中国外贸在全球扮演最重要角色、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投资的背景下,中资银行也需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市场布局走向海外。

农行高级经济师孙伯银博士则称,中外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也日益频繁,从方向上来说,中资银行必须要走向国际化。

二、时机是否已成熟?

孙伯银分析认为,近年,中资银行海外收购有利条件增多,出现重大发展机遇。具体分析这些条件,主要是“天时”、“人和”。表现为:世界政治、经济面临大变局,西方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下降,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提高,企业走出去加快并增多。“国内投资机会不多,不菲的盈利也让中国银行业寻求海外开疆拓土的良机。”

但并不能就此得出时机成熟的结论。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业海外并购失败教训亦十分惨痛。

赵锡军认为,“没有绝对好与不好的时机问题”,关键还是要看与银行自身的业务拓展是否紧密相关。

三、会否成为中资行包袱?

规模并不等于能力,外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疑问,“外国人都经营不好的银行,中资银行控股就能实现业绩扭转吗?”经营数年不能盈利反倒会成为中资银行的包袱。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中国银行业目前海外成绩单较为亮丽,但不排除这种情况“随时出现反转的可能”,他认为海外形势,尤其是欧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不谨慎评价海外银行的风险,极有可能陷入业绩泥潭。

孙伯银也表示,中资银行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和桑坦德银行组团此前收购荷兰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四、如何防范风险?

孙伯银指出,“走出去”在方向上没有问题,策略上可以更灵活。他认为,在区域上,可以考虑从周边和亚洲市场逐步推进,审慎进入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等市场;而在方式上,则可以“先参股,后控股”,降低风险。

分析指出,中国金融机构缺少海外并购经验,最好利用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让其帮助分析风险和制定具体并购的策略。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收购外国银行仍缺乏经验,面临充满各种变数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大型银行进行并购试水时需更加全面、谨慎地分析评估,并了解外国的政策、文化,谨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