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海外扩张 提价近七成收购新西兰斐雪派克

发布:2012-10-24 编辑:2012-10-24 来源: 新闻中心-中国网
18日,海尔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海尔新西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提高新西兰斐雪派克电器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斐雪派克”)收购价6.7%,即每股提升至1.28新西兰元,斐雪派克的独立董事会因此同意推荐股东们接

18日,海尔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海尔新西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提高新西兰斐雪派克电器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斐雪派克”)收购价6.7%,即每股提升至1.28新西兰元,斐雪派克的独立董事会因此同意推荐股东们接受海尔的要约。由此看来,海尔收购斐雪派克势在必得。

“海尔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之所以提价收购,肯定是看好这方面的前景。”23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白明,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海外收购)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应该有更多的探索。

国内竞争白热化

“我国的家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人说是超竞争、过度竞争。”23日,家电行业知名专家刘步尘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和美的对海尔的威胁很大,尤其是格力。目前,美的和格力海外发展的力度不大,海尔更应该抢占先机。

截至目前,格力今年的收入已经突破1000亿元,并喊出“十二五”末突破2000亿元的口号。刘步尘表示,“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收入才从1000亿元涨到1500亿元。海尔已经要被后来者追上,甚至还有可能被超越,这种压力越来越大。”

刘步尘认为,从国内市场来讲,海尔冰箱、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相当高,未来持续提升的空间不大;空调市场有一定的提升机会,但在格力紧紧逼近下,不可能有很大提升;彩电从产品到营销战略,都难以形成强力支撑;至于手机和电脑产品,则很难指望得上。因此,海尔开始“垂涎”海外市场。

坎坷收购路

“按照海尔的说法,其早在2006年就已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步伐较快。”刘步尘表示,海尔在国内确保维持目前的市场地位,不出现大的滑坡就行,国际市场则被寄予很大希望。

事实上,海尔的海外收购之路并不平坦。2004年,海尔试图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但最后败给惠而浦;2008年,海尔又尝试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最终因价格过高而放弃;2011年7月,海尔终于顺利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四国的冰箱、洗衣机以及家用电器业务。

在收购斐雪派克一事上,海尔着手于2009年。当年,海尔开始持有斐雪派克约20%的股份,与其在研发、采购、制造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合作,并在斐雪派克董事会中占有2个董事席位。

今年9月12日,海尔提出以每股1.20新西兰元的价格收购斐雪派克。但之后,斐雪派克发布公告称独立董事们一致建议股东拒绝,认为这个收购价格不符合该公司实际价值。其董事会主席Keith表示,合理价位应该在1.28-1.57新西兰元之间。

10月18日,海尔宣布提高收购价至每股1.28新西兰元,斐雪派克的独立董事会这次终于同意推荐股东们接受要约。

“从战略角度讲,海尔将拓展重点放在国际市场,方向是对的。可以说,迈不过国际化的门槛,海尔就不可能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刘步尘表示,这也许就是海尔为何不惜提价近七成收购斐雪派克的原因。

没有固定模式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之路一直不顺畅。去年以来,美国政府展开对华为、中兴的调查,使其迟迟不能顺利进驻美国市场。近日,三一集团又被迫起诉奥巴马,光伏产业更是集体遭殃。这不免让人疑问,什么样的模式才是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国门的利器?

“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所面临的情况都是独特的。”白明表示,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别比较明显,不同国家的市场差异也很大,所以企业“走出去”之前做好调研很有必要。

“事实上,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来说,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白明表示,面对国外的冷战思维与贸易保护主义间的联姻,我们不能仅看到某一桩交易的成与败、得与失,而是要考虑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寻求大突破。“这种变化的模式或许才是适合国内企业走出去的万能模式。”

据了解,斐雪派克股东接受要约的截止日期为11月6日,这一要约仍有待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等监管部门的批准。刘步尘表示,海尔并购成功几无悬念,但对于海尔而言,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做大品牌、创新技术应该和海外扩张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