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要善于在沙堆中发现真金 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经营格局全面变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09年跌宕起伏。  金融危机破坏力席卷全球,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成效显著。商业银行大幅增长信贷虽使中国经济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年,但过度依赖商业银行融资意味着什么?年初贷款利差缩小对商业银行利润影

  2009年跌宕起伏。

  金融危机破坏力席卷全球,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成效显著。商业银行大幅增长信贷虽使中国经济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年,但过度依赖商业银行融资意味着什么?年初贷款利差缩小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巨大,那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如何持续盈利?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和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步伐,他们应该采取何种路径与模式?这也许是银行家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听听全球最大的银行掌门人,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想法与思考。

  渐进改革才可行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会给商业银行经营格局带来全面的变革,二是信贷资产质量的考验将会长期存在,三是金融全球化的竞争态势对银行的全球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经受住了考验,率先走出了低谷。盘点即将过去的2009年,您对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如何评价?

  姜建清:应该说,中国的商业银行在2009年这“最为困难”的一年中,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风险考验,还抓住机遇实现了新的发展,这为全球所瞩目。

  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国际国内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怀疑的情绪,担心刚刚完成改革的中国银行体系究竟能否经受住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大家主要有三个担心:一是在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的环境下,中国的商业银行会不会继续保持盈利增长?二是超常规的信贷投放是否会造成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三是中国的银行会不会大举购买西方金融机构的“便宜”资产?

  现在看来,这些悬念都已经尘埃落定。中国商业银行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2009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虽然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总体上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以工商银行为例,前三季度净利润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2%。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没有恶化,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在国际化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表现得审慎稳健,没有背离自身的战略去贸然“抄底”。

  《21世纪》:在您看来,中国银行业2009年出色表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姜建清:这些成就的取得,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业原创改革的成功推进。

  首先,中国坚持了市场调节与政府金融调控并重的市场化改革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和改善对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着作用,并在不同的时间和事件中互有侧重,互相补充。中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又一个成功范例。

  其次,中国的金融改革坚持了中国特色的、渐进的改革模式,这种金融改革模式帮助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并保持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

  最后,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把握住了最好的时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清晰、路线明确、节奏适当,在这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改革基本完成,为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现在很多人都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您觉得未来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姜建清:确实如此。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我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会给商业银行经营格局带来全面的变革,二是信贷资产质量的考验将会长期存在,三是

  金融全球化的竞争态势对银行的全球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面临着这么多的挑战,但我坚信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和光明的。中国银行业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已经充分验证了过去这些年银行改革的成功。而面对后危机时期的挑战,唯一的出路还是改革。

  在过去30年里,尤其是市场经济建设之初,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西方现行金融体制的弊端,而中国的金融模式却在危机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所以,在今后的金融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我们是要学习,但要善于在沙堆中发现真金,而不是一味盲目照搬。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所谓现成的成功模式给我们直接来用。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攻坚性、原创性和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改革。改革仍需坚持渐进式模式,要有短期安排和中长期战略规划,尤其对影响和制约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改革,要有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具备了条件的改革可以先行先试,不具备条件的改革要创造条件以便未来进行。对于那些制约和影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大问题,则必须要重视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整体推进。

  改变融资结构失衡关系银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还很高,我们面临的风险还主要是信用风险。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金融的整体结构上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具体来说还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问题。

  《21世纪》: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近年来银行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国内利率市场化进展似乎比预计的要慢?

  姜建清: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应当有序推进,并与资本市场的建设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推进过程。因为只有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大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得到强化,商业银行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营转型,把主要的精力和经营重点转向为中小企业、个人消费和资本市场服务上来。更为重要的是,在间接融资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贷款又占据商业银行资产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很容易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危机,尤其是一些贷存款比例比较高、中间业务收入比较低的中小银行将首当其冲地受到打击,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贷紧缩。因此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的建设必须要同步推行,要使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的总额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要更多地推行金融债、企业债和政府债。还应该尝试让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这样不仅可以开辟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还增强了地方政府融资的透明度,解决融资不规范和融资平台多的问题。此外,要进一步推进资产的证券化,不要因为西方犯的错误而改变我们正确的改革方向,延缓我们的改革步伐。

  《21世纪》:2009年信贷投放增长非常迅速,如何避免信贷投放在以后几年中不会成为不良资产,未来商业银行如何面对信贷资产质量挑战呢?

  姜建清: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还很高,我们面临的风险还主要是信用风险。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金融的整体结构上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具体来说还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问题。中国间接融资的比重曾经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今天依然达到百分之八十多。人们看到今年信贷增加较多,如果历史地看十年前的信贷总量,再预测十年后的信贷总量,可以看出在总的资源配置和积累上,银行信贷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信贷的累积没有“出口”,长此以往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而这种风险是系统性、制度性的。所以,必须逐步改变这种结构失衡,这对中国银行业乃至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关系非常大。

  当然,融资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把控好信贷资产的质量,关键还是要抓好信贷的投向。由于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今年我们的信贷较多地投入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经过详细检查,认为风险是基本可控的。从过去十年的经验看,工行贷款支持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基本都达到了预期效益。下一步,我们一项很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尽快保证今年开工的项目如期投产竣工。

  此外,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的大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没有一次经济危机不是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带动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整个社会需求活力,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一轮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发展周期。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业的迅速成长将有可能改变不久将来世界经济的版图。我国政府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中,也突出了“调结构、上水平”的要求,希望走出危机后我国的产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有一个大的提升和跨越。这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信贷业务带来了一次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

  真正国际化的银行需本土化发展

  中国的银行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而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中国金融业的全球化。

  《21世纪》:工行这几年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很快,为什么工行会在这个时机启动全球化进程?中国的银行在全球化竞争中应采用何种模式?

  姜建清:目前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了。当他们在采购、销售全球化的时候,还不一定需要我们的跟随服务,因为可以在本土提供服务。可当他的投资、生产全球化的时候,就需要中国的银行进行延伸服务了。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优势,才能巩固在中国的业务,而不至于使最优秀的客户最后都成为国外银行的客户了。所以中国的银行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而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中国金融业的全球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机电产品和中国建筑(4.70,-0.02,-0.42%)施工的质量、技术和实力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其中有一些在中国已经过剩的产能在许多国家甚至是急需的商品,中国产品的出口、产能输出和大型涉外承包的市场潜力极大,也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此,应当推进中国金融业与企业携手走出去,运用好购并贷款、搭桥贷款和买方信贷等金融手段,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就是银行全球化过程中间有很多路径可走。有人以为在外国开一些分行就是全球化,这实际上是最容易的,你可以开很多的分行。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银行,这个分行应该是本土化的。只有本土化,你才能在那里逐步发展壮大。所以本土化发展是我们给海外机构设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不希望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海外机构还像一个离岸银行一样,跟当地社会、社区没有多大的关系,融入不了当地社会,这样的银行是失败的。只有坚持“落地”发展的模式,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才是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比较清晰的目标。

  对于工商银行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海外的发展比较多地运用了收购兼并的方式。十年来我们差不多有8~9次的购并,从在香港收购友联银行开始,其后有华比富通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印度尼西亚的哈利姆银行、加拿大的东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一直到最近收购泰国的ACL银行。这种购并其实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国际化的过程。我们是在不断地积累购并的经验,培养我们的团队,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非常成功的。我们没有一起购并是失败的,我们每个海外机构都盈利,说明我们国际化的发展是在积极稳妥、持续不断地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