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本赚吆喝银行身陷信用卡困局
为了跑马圈地,银行在发卡的时候不惜重金争夺客户,虽说得客户者得天下,但由于无法降低成本和盲目发卡,导致过多“死卡”。重金打造出一堆“死卡”,这在系统资源和成本上是极大浪费,但银行却从未曾停下发卡脚步,这到底是为什么?银行赔本发卡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隐情?
考核业绩只看发卡数量
每至年底,办信用卡的推销员也进行最后冲刺。工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年底是总行对各分行、支行领导考核的关键阶段,在考核指标中,信用卡发卡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有的银行不惜动用“礼品战术”。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业绩考核只看发卡量,不考虑退卡量和开卡率。所以在年底,很多还没有完成任务的银行,会不计成本完成办卡量。银行内部的人也有任务量,甚至动员亲友办卡。办卡拿了礼物再销户,明年还可以继续找他们办卡。”
招行的营销员田江告诉记者:“我们的工资与信用卡发卡数息息相关,如果完不成任务,季度奖、半年奖就泡汤了。我已经动员全家老少都办。”
“人情卡”造就大量“休眠卡”
2009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信用卡服务指数,在一二线城市中,有80.14%的信用卡客户平均每月使用频次少于4次,每月超过1000元刷卡额的寥寥无几。按国际标准,中国至少八成信用卡属“睡眠卡”。
据中国银联四川分公司介绍,截至2009年10月,四川信用卡保有量为793万张,但活跃的不足1/3。
记者也曾遇朋友推销“人情卡”,他明确说“可以不开卡,只要帮我完成任务就行”。记者对此颇有看法,朋友却说:“多开卡,吸收存款、刷卡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发100张卡产生的效益概率总比发10张卡要大。银行加大信用卡发卡力度,一是想占领市场,二是引导人们刷卡消费观念,进而赚取手续费。所以,很多银行不惜亏本也要发卡。”
一张卡附加成本数百元
发出一张信用卡,究竟要付出多少成本?各家银行讳莫如深。
建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信用卡是靠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的金融产品,在发展之初,需投入巨大资金来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所以‘睡眠卡’大量存在对银行来说成本负担非常大,如果客户办完不用,一张信用卡银行的损失远远超过100元。”
一位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一张信用卡的制作成本一般来说仅1元,与制作成本比,推销员人力成本、提成及赠礼等则成为主要开支。不算后期维护成本在内,一名推销员办出一张卡的成本包括:1元工本费+100至150元提成+30元基本工资+30至80元礼物。因此,每张信用卡的发卡成本在200元左右!
按国际经验,当一家银行发卡量超过200万张时开始盈利。目前,中国号称发卡量接近或超过200万张的银行占已发卡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敢宣布已开始盈利的银行却寥寥无几。
办卡不用当心“负面记录”
银行卡大量“休眠”是各地银行均面临的问题。为了抑制这一现象,银监会2009年7月出台通知,要求对信用卡申请人资信水平和还款能力进行调查,已有信用卡授信的客户应严格控制多次发卡。
在央行征信系统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中,收集的信用交易信息,并不仅是用户向银行贷了多少钱,是否按时还了。而且还包括每一笔信用卡信息,即何时何地向哪家银行申请了信用卡等内容。
如果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发现某人多次办卡而不用卡,或者办卡后就把卡销掉等,也会引起银行对其资信评级时的关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能遭拒。因此,银行人士提醒,仅因小礼物而办卡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