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抢眼
新年已至,春节将近。很多投资者正忙着盘点一年以来的投资理财收获,而理财产品中表现比较抢眼的还要看结构性理财产品。除此之外,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其风险也值得称道,而银行QDII产品的收益则显得比较寒酸。
信贷类产品表现相对稳健
数据显示,2009年年内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因为今年信贷规模的猛增而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其中9成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预期收益率,有多款的收益还超出了预期。结构性理财产品则在黄金、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2009年收益同样水涨船高,有的产品更是实现了46.5%的年华收益,这也令众多投资者侧目。
相关数据显示,年内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人民币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另外还有几款美元产品。产品表现最好的产品集中在2008年四季度之前推出期限为1年左右的产品,这些产品在不断降息的推动下实现了平均收益约为5.7%的收益率。其中不乏一些收益颇高的产品比如浦发银行2008年第八十二期组合信贷 资产计划(激进型)到期收益率达到了10.1%;而报还银行、上海银行和民生银行则各有一款此类产品的收益率达到了9%。
除了信贷类产品之外,一些债券和货币类产品同样受益于降息政策而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还有部分外币产品比如澳元产品到期收益普遍比较高,光大、民生、浦发、交通、张航等多款澳元产品的年化收益超8%。
业内人士表示,此类产品目前已经受到了监管层的限制,所以发行数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此类产品的风险可能反而因此降低,所以稳健类型的投资者可以继续关注今年发行的信贷类产品。但是购买时一定要看清产品的条款、抵押的资产以及担保情况。
结构性产品因标的市场走高而获益
数据显示,年内到期的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占据了获得高收益产品数量的大多数,当然这也与其高风险特征紧密相关。而到期收益最高的是荷兰银行发行的 “超越表现”系列的结构性存款第一期,分为美元款和澳元款,二者均与赢富基金和日经225指数挂钩,到期均取得了46.5%的年化收益率。荷兰银行同系列的另外一款产品也取得了37.72%的收益。另据了解,渣打银行、农业银行、恒生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多款结构性产品收益率均超过了10%。但是同样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另外有20%多的到期产品遭遇了零收益或负收益,表现最差的产品亏损了10%。
分析人士认为,结构性产品整体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还是应该看到它的风险,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有可能会遭遇零收益或者较大的亏损。投资者在选择此类产品时一定要对产品做到深入了解,有必要的话一定要找到值得信任的专业人士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银行QDII产品“鸡肋”特性显现
自银行QDII产品开始发行以来,在业内颇有争议。这种类似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与市场的基金有相当大的重叠性,其专业性也遭遇了基金QDII 挑战。有数据显示,大部分今年到期的银行QDII产品没能跑赢同期限的定期存款。2007年下半年发行的产品可谓“生不逢时”,遭遇了较大的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产品的实质就是FOF,投资者投资此类产品与持有多只基金组合的效果类似。而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好的基金。而部分产品在市场接近疯狂的时候入场,无疑将自己也暴露在投资者的争议之下。因此此类产品的选择重点也就如同选择一只代表大市走向的基金,这一点投资者应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