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六解人民币国际化制度建设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坚实的步伐。中国扩大了同一些国家的货币互换,贯彻“清迈协议”,同时与日韩建立了东亚地区货币储备库,并启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然而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坚实的步伐。中国扩大了同一些国家的货币互换,贯彻“清迈协议”,同时与日韩建立了东亚地区货币储备库,并启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依旧步履蹒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差强人意。

       曹彤,这位2008年被亚洲银行家杂志评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年轻银行家”,十年来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1999年左右,我们就开始在小范围讨论,人民币怎样成为国际货币,甚至提出了‘亚洲人民币’的概念。”

      2009月12月20日,在曹彤等人的推动下,筹备近两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挂牌成立,其中成员包括力挺人民币成为美元、欧元之外“第三条腿”的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

        在曹彤看来,在中国资本[5.26 -1.13%]结构性过剩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银行[4.23 0.48%]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关系中小银行未来生死空间的核心命题。

        2009年12月初,曹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力图从人民币国际化制度性建设的六个维度入手,详细阐述其人民币国际化构想。

       一解人民币海外派生机制

      《21世纪》:人民币国际化比之前想象得要困难,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很小。人民币国际化遭遇到哪些困境?

       曹彤:2009年11月初,我们曾率团去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考察当地人民币使用情况。当地市场情况比预期要好很多。原先我们认为人民币在当地会遇到一些制度性的限制,现在基本没有了。

       当地政府对人民币非常支持,像菲律宾央行已明确发文把人民币列为可接受货币;而几家本土大型银行都已着手准备做这件事情,马来西亚银行(MAY BANK)在大部分东盟国家都有分支网点,其内部已经开始培训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业务。另外,企业方面意愿也很强烈。

       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推动相对迟缓,问题并不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不对,也不在于没有市场需求,而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推动,但思路不要局限于现行的进出口管制政策。

      《21世纪》:尽管外界欢迎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但推行过程当中,大家又不愿意使用人民币。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曹彤:核心在哪?核心就在于解决如何在海外产生人民币的机制问题。

       以出口业务为例,海外先有人民币,海外企业才能用人民币付款。比如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企业得有人民币,那么当地人民币怎么产生呢?有两种形式。第一,国内银行直接贷款给马来西亚企业;第二,马来西亚的银行给当地企业贷人民币。

      《21世纪》:现在政策允许国内银行直接贷款人民币给国外企业么?

       曹彤:目前政策还不允许。只有东道国银行向当地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而当地银行也得向中国国内银行借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国内银行要能给国外银行提供人民币融资或者向国外的企业直接贷人民币。这是首先要解决的政策性问题,即海外人民币产生机制,或者叫派生机制。如果这个政策解决不了,出口退税、进出口申报工作做得再好,海外还是没有钱,还是没有人民币。

       《21世纪》:我们现有的政策是怎样规定的?

        曹彤:现在规定国内的银行可以给国外的银行一个月期限以内的同业账户融资(即同业拆借)。但是一个月以内的期限满足不了大部分企业的需要,如一个生产销售周期,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到销售回款,来回起码三个月,而只有一个月的融资期限,业务就做不了。现有同业账户融资政策是调头寸管理的,不是用来推动海外人民币产生机制的。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

       二解人民币回流制度

     《21世纪》:目前,人民币汇入制度如何?

       曹彤:原则上不允许人民币回流,就是说人民币不能汇进来。打个比方,中国银行在海外有1个亿的人民币存款,理论上应该允许1亿人民币汇到国内来,只有回到国内才能生息,因为当地暂时还没有人民币贷款市场,但目前这笔钱是回不到国内来的。

       所以第二个制度性问题是,海外产生了人民币之后,人民币得有一个能自动回流到中国国内来的机制,即人民币自动回流制度。

      《21世纪》:我们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曹彤:我认为这是我们制度衔接不完善的地方。

       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定是人民币净投放或者净赤字的一个过程,而投放初期至少要为经营这部分流出人民币的银行找到生息方式,否则银行无法在当地支付存款利息,也就无法吸引人民币流向海外。人民币现在回不来,只能去到香港市场,而香港市场人民币的生息能力也很低,导致无法良性循环。

       三解结售汇制度:“目前不支持海外人民币贷款”

     《21世纪》:从结售汇来看存在什么问题?

       曹彤:人民币结售汇是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要允许人民币持有者或者跟中国的商业银行之间购售,或者通过当地商业银行购售给本国的中央银行,再由该国中央银行购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这两个通道必须有一个是通的,而现在这方面是不通的。

      《21世纪》:目前,我们与多少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曹彤: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同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大约有800亿人民币,香港大概是1000亿。

        但是,货币互换协议的初衷不是为了解决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临时救济;人民币互换协议之后,后续并没有央行对商业银行购售汇制度的设计。换句话说,这个制度并没有传导到商业银行。当然,政府之间总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另外,中国与其他(非货币互换协议)国家商业银行之间人民币买卖,也需要进一步放开政策。

       《21世纪》:现在商业银行之间人民币买卖还存在哪些障碍?

        曹彤:现行政策规定,商业银行之间可以买卖人民币,但必须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即支持国际贸易项下的人民币买卖,并不支持海外人民币项目贷款或其他一般贷款。现在的购售汇制度是围绕贸易项下放开的,资本项下没有放开。

       此外,即使是贸易项下仍然是差额控制,即对买和卖之间的差额有限制,设定一个累计净余额,这就要求从事人民币买卖的银行必须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规模相匹配,才能保证在不突破差额控制的情况下增加人民币交易金额。这些都是购售汇制度方面不配套的地方。

       四解汇率困境:放开汇率和资本管制应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实际上,目前存在两个人民币汇率,您觉得该以何种汇率交易买卖?

        曹彤:以何种汇率买卖,这是很麻烦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第四个制度问题。我们当然希望用国内汇率了,当前,从形式上看人民币汇率是在上海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从制度设计上也是市场需求行为决定的。但是,毕竟中国是汇率和资本项下管制的国家,海外银行在做人民币远期汇率交易时难免就会质疑,认为我们的汇率形成机制很难预期。事实上,目前有两套预期规则,一个是完全开放条件下的预期规则,另一个是我国内部比较稳健的改革预期规则,应该承认,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碰撞的。

        国际上有一个叫NDF市场【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on-deliverable Forwards】,本金不交割的一个国际市场,初始是个投机市场,但投机市场本身慢慢发展也成为汇率对冲市场。

        问题在于,国内市场能否与NDF市场对接?国内银行与海外机构进行购售汇能不能适用NDF的汇率?无疑,国内的银行希望用国内银行间市场形成的汇率,而目前海外机构更倾向于用NDF,因为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它相对透明、可依据市场因素预期。这就产生了远期人民币以哪个标准定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接受NDF,就能很快形成批量的、长期的合作。

      《21世纪》:实际上不管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中国外汇市场之外,确实存在另外一个市场。

       曹彤:对,只要投放人民币出去,海外(或叫离岸)市场肯定自发产生出一个汇率。所以,在一定期限内会出现我们国内官方汇率和海外NDF汇率之间并存的局面,这个现象是正常的。这是在汇改逐步开放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的现象。

      《21世纪》:其实不一定非要依照上海市场,用NDF市场汇率也是可以的?

      曹彤:我认为应该允许国内的商业银行尊重国外商业银行的自主选择,尽量引导,但应以做成业务为前提,否则人民币国际化难以推动。我现在讲了四个制度建设,这四个是环环相扣的,缺了哪个都不行。

      《21世纪》:但是,采用境外市场汇率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

      曹彤:最大的风险是NDF会引导国内汇率的预期和走势。

    《21世纪》:两个汇率之间的偏差会不会对中国的汇率政策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曹彤:肯定会有影响,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即我们汇率为什么要放开。目前,我们国家有两个方面改革始终控制节奏,即资本项下管制没有放开,汇率形成机制没有放开,这是两个核心问题。这两方面为什么要放开,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答案找到。

       事实上,随着汇改的深入我们已强烈认识到,资本市场放开一定会有代价,起码资本市场受冲击将会更频繁;汇率形成机制放开一定会有代价,起码贸易项下的交易成本更高了,需要很多对冲交易。这个代价如何补偿呢,要由人民币国际化获得的利益来补偿,换句话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下管制放开,应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

       假如人民币没有国际化,汇率浮动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印度比索,甚至于俄罗斯卢布、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等都是自由浮动的。但是这种浮动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利益,相反还导致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加大,国内资本市场容易受到冲击。

     《21世纪》:人民币国际化换回的收益要远大于它所带来的风险?

       曹彤:是的。反过来说,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有人要持有,有人拿它做储备货币,当然有理由要求可预期的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下的自由流动,这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把汇率和资本管制放开。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带给我们很多利益,尤其成为资本市场交易和结算货币,成为储备货币以后,放开汇率和资本管制所付出的一些成本就是值得的。如果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前提,就没有必要过早地推进汇率自由浮动和资本自由流动。

       五解人民币现钞管理:参照美元

    《21世纪》:如何解决人民币现钞管理的问题?

      曹彤:第五个制度性问题,就是要解决人民币现钞管理的问题。对于人民币现钞流来说,现钞库的建设是关键,需要在海外或者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或者以人民银行为主体,建立现钞的投放回笼点。

    《21世纪》:美元是怎么做的?

      曹彤:国内美元的现钞,形象地讲就是各家商业银行(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专业公司)拎着保险箱到香港市场,从香港再跑到美国市场来投放回笼的。

       香港是个现钞投放地,美元现钞从美国流到香港,再从香港投放到国内,反之亦然。

       中国的现钞走出去也要遵循这个逻辑。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地区设立人民币现钞库,人民币现钞从中国大陆投放到这些现钞库,再从现钞库投放到各个国家市场。

       这类现钞库如果由人民银行设立没有大的问题,如果由商业银行设立则有一个现钞生息损失的问题,即海外吸收的多余现钞存放到哪里可以生息,以抵补现钞经营的成本,这方面制度还没有跟上。

       六解资本市场跟进

     《21世纪》:目前香港和上海人民币资本市场建设情况如何?

       曹彤:目前香港市场对东盟国家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和股票,几乎不存在什么技术性问题,只是香港人民币市场容量还比较小,需要在制度上允许国内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去购买。上海市场还有很多技术性问题,但如果上海期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话,直接成为亚洲人民币计价资本中心比成为亚洲美元计价资本中心要容易得多。

        所以第六就是要解决资本市场跟进的问题。资本市场本身也是海外人民币派生机制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引导很多预期。

      《21世纪》: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银行业意味着什么?

       曹彤:国内的许多银行,特别是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之所以要选择国际化,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国内正在加速形成的金融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变成了资本富裕国家。根据M2口径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中国已经在全球排前五位,进入到货币供应量5万亿到8万亿美元俱乐部。应该说已经开始进入资本效率降低,甚至资本过剩、虚拟经济开始膨胀的阶段。

     《21世纪》:我们对过去十几年的数据进行统计,中国M2增长最高。

      曹彤:2009年一年M2增长30%,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绝对是经济无法承受的。

      再看贷款额和GDP的比值,我国现在大概是1.3:1。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最好的时候,比例也只是0.85:1,美、英等国平均保持在0.3-0.4:1,目前中国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已经非常低了,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结构性金融供给过剩加快形成的问题。

        从中国整体发展,尤其是三农局面的改变来看,资金供给绝对量并不能满足总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是逐步启动的,尤其当有些领域(如农业生产)市场规则没有最终确立时,资金还无法向这些领域自发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资本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这个矛盾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资本收益率下降,进而导致银行业的资本和资产收益率下降。

       这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要求银行必须向海外寻找发展的空间,寻找能消化资本、产生较高资本贡献的空间,国际化最核心的动力就在这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选择大体都与国内资本过剩的原因相关。所以银行业国际化的内生动力是由资本收益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