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合作试水 人民币国际化扬帆
伴随着2010年的脚步,全球人口数量最大、经济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于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联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协议,从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之间约90%的贸易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基本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对此表示,中国和东盟同属东亚国家,在地理上属于近邻,在经济发展轨迹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双方在经济、金融合作方面具有等方面巨大的提升潜力。
作为一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量的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量毋庸置疑。
何世红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进一步助推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同时也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世界贸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数据证实,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已从当年约6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1.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2%。
事实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时颇长。2000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达成共识,并正式宣布将在未来10年内建成自贸区;2002年,11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贸区谈判进程正式启动;随后2004年11月、2007年1月《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分别签署, 2009年8月《投资协议》最后签定,标志着中国与东盟顺利完成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也标志着自贸区如期于2010年全面建成。
何世红指出,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
自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试点以来,国内银行已在东盟的多个国家进行了人民币结算。7月6日,中行雅加达分行与上海分行合作,成功地办理了印尼地区首笔业务;7月29日,中行上海分行与新加坡华侨银行完成了新加坡当地首单业务;7月31日,中行马尼拉分行在菲律宾推出了人民币现钞业务。
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出席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时更是指出,中国已与越南、老挝央行签署了双边结算合作协议,使地区性的金融合作机制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中国还将稳步推进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据悉,2010年1月7日-8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将在广西南宁举行。届时,各方将进一步探讨金融合作、贸易投资、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
(来自: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