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周边化的初级阶段
2010年1月22日,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09年会在北京拉开序幕。30余位政府官员、财经专家、企业领袖与400余位财经人士聚首北京JW万豪酒店,这是一次汇聚专家学者和商业巨擎的精英盛会、一次激荡财富创意和商业智慧的思想盛宴,他们将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用中国视野,用财经智慧去寻求那些确定的现实。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讲话的部分内容。
巴曙松:谢谢主持人。刚才前面几位嘉宾分别就宏观经济转变结构调整做了很好的发言,给我的命题作文是谈人民币的国际化,我想讲的是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从周边化起步,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怎么看这个起步的进展。第二目前的评估进展如果按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这样三个阶段评估,我们充其量处于一个周边化的初级阶段。危机后的国际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击。
2008年底危机里面特别热门的题目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跟中国经济在这次危机当中的表现直接相关。实际上最开始我们签署这些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更多的是考虑共同的应对危机,增强流动性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08年底中国央行分别和韩国、香港、阿根廷这些地区签订了大概6500亿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随着市场客观的需求,逐步把这个话题从早期的应对危机、互相提供流动性支持开始转向到货币的国际化,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在上海、广州、东莞等试点。上海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结算城市,总金额大概21亿元,全国总的结算额不会超过100亿,这是非常初步的一个阶段。有一些动作不大,但是它的进展具有象征意义,除了人民币开始在国际贸易结算之外,中国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了人民币结算债券。
我们说2009年是人民币国际化自起步之年,这些措施最开始是应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也是逐步顺应市场需求的一个结果。之所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在09年开始启动,大家以前到东南亚、云南这一带,我记得我早期去越南的时候,付小费的时候都是几块几块人民币也是很受欢迎的,那是五六年前,那是市场自发的边贸结算的市场自发行为。09年之所以说是启动,是因为它上升到政府主动的制度构建上,监管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