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12月,CPI(消费品价格指数)与PPI(工业品价格指数)“双”升,特别是PPI的劲升,显示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大增,于是,央行突加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海内外股市看上去
12月,CPI(消费品价格指数)与PPI(工业品价格指数)“双”升,特别是PPI的劲升,显示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大增,于是,央行突加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海内外股市看上去“应声而落”,理由是“担心刺激政策提前退出、货币政策收紧”、“中国退出刺激政策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其实这只是炒家们打压股指、调仓换股的借口。一年多年,中国中小板指、深证综指、深证成指的涨幅高于上证指数,美国NASDAQ指数涨幅也高于道指,其它国家股市的情况就不必看了,肯定基本上都是小盘股涨幅高于大盘股,这是因为2008年底大家没钱,只好做中小盘、对大盘股撬不动,但现在有钱了,不过对大盘股的布局不足,需要让它们跌下来、至少在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重新建仓(毕竟大盘股也跟随大盘涨了不少)。
中国提高准备金率、“临时性”限制放贷是试探性的动作,这是决策层自己知道的,也是各路资金大鳄们不可能不知道的。中国有可能提前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吗?不可能,因为没有选择: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后二者能够对“保八”以至“保七、保六”作出很大贡献了吗?NO!在现行分配体制下,不从财政政策上“劫富济贫”,消费永远上不去。出口虽然恢复了一点,但欧美这两个大头增长甚少,12月的出口增长数据主要是经济小国们贡献的,而那些经济小国一是能力有限,二是其增长象中国一样很不稳定,无法对中国的增长持续“出力”。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欧美不可能大幅增加进口(人家还在保就业、反倾销呢)。如此,“投资”若提前退出,“保八”无望,“保七、保六”都成问题。提高准备金率等小动作,只是试试看能不能既让物价不涨那么多、又做到“保八”有望。其实试了也是白试、看了也是白看,现实摆在这里,要么容忍较高通胀、要么降低增长速度至8%甚至6%以下、要么迅速“劫富济贫”真正扩大内需。
“试”过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运转将出现“卡壳”并带来叫骂声一片,央行还得“放水”,只是因为通胀因素,不会再敢象去年那样放了。他们也知道靠印钞票来维持8%是饮鸠止渴,所以目光会更紧地盯着税收,但,穷人已经无法继续贡献更多了,他们的眼光将逐渐移向富一些的人——开征物业税在地税系统内不是呼声甚高吗?汽车资源税不是“正在研究”吗?他们会在通胀、GDP增速、“劫富济贫”三者中寻求平衡,也就是:2010年流动性不会很松也不会很紧、GDP增速不会大幅超过8%也不会低于8%、“民生工程”会继续进行“打点滴”的动作、年内会有新税种试点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