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打新理财产品尴尬收场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昨天,证券代码为601268的“二重重装”上市之后一路走低,最后以低于发行价0.35元的价格,成为今年第二个首日即破发的新股,也成为A股3年来开盘最差的股票。  上周四,中国西电成为近三年半以来第一只首日破发

  昨天,证券代码为601268的“二重重装”上市之后一路走低,最后以低于发行价0.35元的价格,成为今年第二个首日即破发的新股,也成为A股3年来开盘最差的股票。

  上周四,中国西电成为近三年半以来第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后,破发狂潮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直接击破了新股的“不赔神话”。受此牵连,原本已形同鸡肋的银行打新理财产品处境尴尬,某外资银行在2009年年末募集完最后一期打新理财产品之后,今年就不再发行打新产品。纵观现在的理财市场,原来风光一时的打新类理财产品几乎已经绝迹。

  12只股票跌破发行价 新股破发或将成常态

  1月28日,是个值得每一位股民记住的日子。

  中国西电上市首日仅7分钟就跌破发行价,给众多尚对新股发行存在梦想的股民一记当头棒喝。中国西电也成为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首日破发以来首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

  继中国西电之后,上市仅6天的正泰电器当日盘中最低探至23.6元,跌破了23.98元的发行价。

  也许是天意,创业板破发股也在当天诞生,星辉车模盘中最低报43.44元,低于43.98元的发行价,成为创业板破发第一股。继星辉车模之后,台基股份也加入创业板破发股行列。盘中最低触及41.29元,低于41.3元的发行价仅1分钱。

  从那天以后,市场A股新股破发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中国西电、巨力索具、汉威电子、宝德股份、南风股份、星辉车模、台基股份、天源迪科、拓中建设、中国建筑……一个接着一个跳入破发的泥潭,“新股不跌”神话告破。

  原本已是鸡肋如今惨淡收场

  在2007年股票市场红火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最受追捧的收益王——打新股产品,当时以“周期短、收益率高、操作灵活和风险小”这“四大法宝”取胜。而今,银行打新股产品在相关市场中已难觅踪迹。新股破发的出现让已经成为鸡肋的打新理财产品再受重创。

  经历了2008年至今股市的调整和其间IPO长达9个月的暂停,银行打新渠道几近消失。自2008年第一季度起,银行渠道发售的打新股产品几乎屈指可数。

  2009年,新股发行“新政”的出台,制度改革让打新产品被迫改头换面,也让银行原本靠资金量大来提高中签率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中签率,银行不得不以多个账户来进行打新操作,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因此,从去年6月份开始,基于管理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不少银行对之前风光的打新类产品不再热衷,即使小规模的发行,也有些不务正业——有新股时打新股,没新股时投资债券、票据等,以此来平抑管理成本,提高产品收益率。

  据统计,自去年IPO重启以来发行的打新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一般在5%-6%之间,而去年所有新股网上打新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4.2%,银行打新产品甚至比不上散户打新的收益。

  去年6月,只有工行、交行和东亚银行发行了几款打新理财产品。

  其中工行的打新类产品也不再像以往一样专注新股,而是兼顾债券、票据等。

  东亚银行于2008年推出的打新理财产品“信得盈”系列人民币信托投资系列,以总共发售10期的规模完成其理财使命。

  相比之下,交行的“得利宝天蓝——新股连环打” 0901号产品收益要好很多,这款产品的发行期自2009年6月23日至7月1日,收益期自2009年7月2日至12月29日,管理期限为180天,收益率为10.26%。2009年12月31日,交行发行了新一期新股连环打产品,要到今年6月到期。

    多数银行对打新没兴趣

  “因为新股破发的关系,而且打新产品的收益率也没有预期当中的高,现在很少有客户向我们咨询打新产品,所以我们不打算推出这类理财产品了。”东亚银行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东亚银行信得盈人民币信托投资系列在2009年11月18日开始募集新一轮产品后,也没有再启动过该理财计划。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1月28日开始的新股破发潮,对于原本就处境尴尬的打新股银行产品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光大银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没有发行打新理财产品。之前,其研发的“同赢十七号”打新产品曾创下超过10%的收益,大受投资者追捧。去年在新股发行的新规出台之后,光大银行也没有重新启动打新股产品发行计划,关键原因就是管理成本的问题。

  “按照新出台的规定,网下申购的机构客户必须有3个月的禁售期,现在新股、次新股破发,对于3个月都不能动股票的机构客户来说,连脱身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打新收益了。”光大银行杭州分行一理财经理坦言,“现在资金量稍微大点的客户,都会选择自己动手打新股,根本不需要再通过银行。因此,现在银行的打新产品已经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打新产品的前世今生

  打新股,曾经意味着稳赚不赔,一个对股市一点都不了解的人,都能够通过这种非常直白、简单的方式,使资产增值。从2006年开始直到2008年4月,凭借着资金优势,打新股理财产品始终扮演着明星角色,发行量和收益率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翘楚,而投资者当时对其的狂热,目前也已很难复制。

  2006年,购买打新股产品无疑是收获最丰盛的理财方式。以中信银行为例,其发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到了19%。工商银行推出的“稳得利”新股申购专项信托理财计划,一年期收益率为3%到10%,半年期收益率为2.8%到9.8%。

  2007年,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更是普遍达到了20%以上。

  招行“金葵花”迎新系列新股申购理财计划2期当年累计收益率为26.3681%,年化收益率为29.5225%。而同年12月到期的打新股产品,年化收益率达17.64%。另一只一年期的新股申购产品,原预期收益不超过10.8%,到期年化收益率已有12.24%。

  工行2007年12月25日到期的一年期打新股产品,收益率达到12.64%。

  由于当时对打新资金没有限制,到了2007年底,参与打新股的资金越来越多,中签率低掐住了收益的脖子。中国中铁,2007年12月3日上市,上市首日上涨了68.54%,以89.66万元打中一签的理论数据计算,中铁的网上申购收益率为0.37%。而前期发行的大盘股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和建设银行的收益率分别为3.17%、2.09%和0.796%。与之相比,从中国中铁开始,打新股的收益率已经明显缩水。

  到了2008年5月份之后,沪指跌落至3500点,新股频频破发,使得这类理财产品数目锐减。当年9月,证监会暂停A股IPO,此类产品也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

  去年6月,IPO重启,证监会的一纸新规又给机构投资者戴上了紧箍咒,打新股产品的风光已不在。

  而如今的破发狂潮,使得网下申购新股的投资者已经明显减少,不管是委托机构,还是自己动手,投资者都要抱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来对待打新这件事情。对于直接打新的投资者,理财师建议尽量“即买即卖”,在板块的选择上,尽量回避创业板新股。“从目前的行情来看,现在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想靠新股赚大钱,从理论以及实践来看,都很难。”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