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TOT需要评价体系保驾
TOT(trust of trusts)是信托中的信托。这种产品一般的操作方式是由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募集资金,然后再选择已经成立的阳光私募信托计划进行投资配置。由于私募“阳光化”之路受阻,通过TOT投资私募基金成为时髦的投资渠道。不过,由于目前私募基金界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TOT的风险往往被 “民间神话”所掩盖。
继光大银行去年8月份推出银行系TOT之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相关人民币理财计划,一些券商也在跃跃欲试。虽然这类产品发展得很快,但其投资标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的评价体系一直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阳光私募信托产品从净值公告、到产品收益率计算、再到业绩评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甚至存在着很大的误差;风控体系、投研体系、道德评判体系和信托管理人经营风险等都处于评价的真空地带。此外,由于阳光私募信托的存续时间大多不长,缺乏足够的历史业绩样本来佐证一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这导致市场上即使出现了相应的评价系统,也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可。
目前,已经推出TOT产品的机构,其投资标的都是市场上名气较大的私募发行的阳光信托计划。在这些私募的管理人当中,有出道已久的、有良好业绩记录和口碑的“老江湖”,也有不少是近年快速成长的黑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知名度”。当然,并不是说“知名度”不能成为TOT选择的标准,只是“民间神话”频频破灭已经不止一次证明,这个市场上没有永远的神。在熊市里稳健的投资者,往往在牛市里跑得像蜗牛;在牛市里狂奔者,则在熊市里摔得鼻青脸肿。2009年涌现出的一批私募精锐,2010年也很难说就能一马平川。整体而言,目前市场上,既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又能够取得持续优于大盘收益的私募实在不多。或者说,现有的评价体系,很难评出一批符合上述条件的私募信托计划,这对TOT产品来说,是一个较为尴尬处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私募基金管理数十亿资金时,依然采用的是人为决策,数量化投资决策系统依然是私募界的短板,而依靠数量化手段进行大额资金投资决策,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界的趋势。目前国内存续时间较长且仍能持续取得较佳业绩的私募基金大多投资也已基本实现数量化。但对大多数私募而言,如果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投资数量化,他们将面临着数量化系统的研发问题,目前私募基金大多还不具备这种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而如果通过外部购置引入数量化系统,又可能面临系统失效的问题,因为数量化系统被商业化之后,其投资效果往往会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