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货币信贷将是货币政策重点
央行11日公布的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仍然不低,有效控制货币信贷将是货币政策重点。为对冲流动性,央行可能会在春节前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增速有望回落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为25.98%,较上月有所回落。M1同比增长38.96%,较上月大幅上升6.61个百分点。M1和M2增速差进一步拉大。当月M2、M1之间“倒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12.98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M1增速上行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09年1月M1同比增速为6.68%),同时也表明企业投资经营活力持续增强(经测算,1月企业活期存款增加7084亿元,较上月多增1475亿元)。
长城证券分析师吴士金认为,M1的回升更多地是因为季节因素,因为农历新年前往往是现金和企业活期资金增加的时间段,而到了春节当月,M1往往会出现下降。由于去年春节在1月份,今年1月份的同比增速出现了季节性的异常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总体来看,流动性的洪峰已经在2009年末出现。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随着春节结束后人民银行收缩前期投放的流动性,预计3月末M2同比增速将有比较明显的回落,到6月末M2同比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的水平。
信贷需求依然不低
1月,在央行和银监会紧密调控下,新增人民币贷款仍达到1.39万亿元,本外币贷款合计增加1.46万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新增贷款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受去年末的储备项目在今年初集中投放、企业在年初的信贷需求较多以及银行倾向于早投放以较早获得收益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属季节性增长,同时也表明今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依然不低。
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保持较快增势,当月增加7521亿元,较上月多增4889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54%。短期贷款增加3328亿元,较上月多增3626亿元,表明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有所增加。
当月居民户贷款增加4502亿元,较上月多增2229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居民户贷款多增主要是由去年末累积的按揭贷款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所致,而且从住房成交到贷款发放本来就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期。
当月居民户存款增加2415亿元,比上月少增4289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居民户存款少增表明在股市震荡下行的情况下,居民投资热情有所下降。
李慧勇说,和去年同期数据相比,居民存款增量明显减少,2009年1月居民户存款增加1.53万亿元,春节因素导致的年终奖发放可能是引起此巨大差别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密切关注。
受对公贷款增加较多、企业盈利改善的影响,当月企业存款增加6108亿元,较上月多增402亿元。
数量工具继续紧缩
分析人士表示,春节前后央行可能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李慧勇认为,2月人民币贷款投放可能将在7000-8000亿元左右,信贷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为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对冲流动性,2月人民银行可能再次提高准备金率。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前景是:数量工具继续紧缩,价格工具维持观望。农历新年前后仍存在继续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并且年后公开市场会重回净回笼状态;对信贷的控制仍会继续,估计2-3月份新增信贷会回到单月4000-50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上。
对于何时加息,鲁政委认为最早的时间窗口在4月份。他还表示,不稳定的出口恢复、低于预期的物价压力、正在继续走强的美元,将令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维持稳定。
记者观察
退一小步是为了向前一大步
本报记者周婷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反应迅速并率先收获效果。有观点认为,第一个恢复元气的中国或将第一个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受此影响,中国股市近三周表现不佳。
1月CPI涨幅1.5%,出口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中国经济即将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最佳区间,但股民信心仍未完全恢复。个中缘由从信贷情况可见一斑。
1月份新增信贷1.39万亿元,而1月前半月新增信贷已达1.1万亿元。这说明后半月监管层对信贷的窗口指导发挥了明显作用。市场最担心的是经济刺激政策一旦退出,股市资金层面可能出现“断流”。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A股本轮上涨主要是资金推动的结果。但市场大可不必视政策退出为股市洪水猛兽,伴随本轮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必然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正所谓“后退一小步是为了向前一大步”。而政策的逐步退出更有利于股市“软着陆”。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已取得阶段性效果,存在逐步退出的必要性。专家认为,以应对危机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必然产生一些代价,即货币的大量投放对市场物价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应该主动地实行有步骤的、坚定的退出政策。
其次,政府在短期内用负债、扩大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只能获得短期的效果,更应该依靠经济模式优化来实现持续增长。在适当的时机,刺激政策应有步骤地退出,同时,要伴随政策的退出而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曾有两次刺激政策与经济改革相辅相成的成功经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财政赤字有所抬头,货币超发,但1980年以后中国很快开始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也采用了扩大开支、加大政府项目等措施,财政赤字、货币供应方面也出现了短时间的不正常情况。但1997年、1998年以后,中国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垄断部门的适度开放、加入WTO。中国由此扩大了对外开放,增加了全世界资本、信息、技术、人才和中国资源的组合。
从这两次政策退出与改革相呼应的效果来看,适时、果断地减少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有效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与此同时的改革,释放了经济结构中的活力,推进了经济继续腾飞。
目前,中国也在酝酿新一轮改革,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当然,与刺激政策退出的确定性相比,市场更担心的是政策退出步骤的不确定性。过早退出经济政策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意味着,货币和财政政策还将保持一定的延续性。
因此,以资金刺激为主的经济政策的退出方式不是釜底抽薪,而是伴随相关领域改革推进、活力释放之后的逐步退出。在打破了体制性的障碍之后,中国经济将更加健康地发展,中国股市繁荣将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