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消退不改货币退出步伐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1月份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0%。该数据低于市场平均预测值,路透预测中值分别为1月份CPI为2.0%和P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1月份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0%。该数据低于市场平均预测值,路透预测中值分别为1月份CPI为2.0%和PPI为4.2%。

  PPI受同期较低指数影响

  受去年同期基数下降的影响,2010年1月PPI同比大幅提高。2009年1季度,PPI环比继续下降,当期环比指数分别为98.6、99.3和99.7。从2009年2季度开始,工业品价格开始止跌回稳,目前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主要表现为PPI环比持续超过100。

  受到趋势性和翘尾因素影响,我们认为未来PPI同比仍将继续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的1季度。由于2009年1季度我国经济正处在严厉的去库存化过程中,工业品价格下降较快,故今年的PPI将呈现出较高数据。2009年2季度PPI环比升幅将比较缓慢,故今年2季度PPI同比数据仍有可能继续上升,但升速会下降,只有在进入下半年后,PPI同比才可能企稳。

  CPI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我国的一般消费品价格水平波动具有季节性特征。我们认为消费品价格指数波动不太可能突破季节性波动趋势,未来CPI值将保持平稳。

  2010年经济复苏虽将延续,但受制于经济体系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影响,经济运行将表现平稳,对一般消费价格水平产生作用的周期性力量会明显弱于季节性力量。因此,我们预计全年的CPI同比数据将表现比较平稳,CPI同比超过3%的概率不大。

  货币政策退出步伐不改

  消费品价格指数波动趋势逐渐为市场所认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关注会逐渐转移到工业品领域上去。我们认为,工业品价格指数的高增长不会中期(3-6月)持续。

  从表现上看,PPI的上升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即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结果。但受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除期糖外,重要大宗商品在1月中旬前后突然转向,自此之后,商品价格就一直疲弱不振。按跌幅计算,1月中旬以来,期铜已挫跌约14%,原油和金价则分别下跌近10%和6%。我们认为,前期商品价格的暴涨一方面是流动性推动,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等新兴亚洲国家经济复苏前景的良好预期。

  货币退出和经济复苏共同作用的影响如何,取决于双方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情况。从当前的跌势看,显然是货币退出影响占了上风。昨日中国公布的进出口分项数据表明,1月中国商品进口大幅回落,显示中国需求前景仍然很不确定,这更加剧市场对经济复苏力量的担忧。西方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也不会很快退出宽松政策,但也无法再行扩大,我们预判国际商品市场跌势还将延续。

  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外,当前也被赋予了结构调整的重任。收缩流动性,有助于给经济体系造成自发调整的压力。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扩张对真实经济的促进作用会弱化。因此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角度来看,即使没有通货膨胀,宽松货币政策也应该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