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缓解加息担忧 意在防通胀
12日央行意外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认为其体现了收紧流动性的意图。而22日,决策层再次表态,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央行的紧缩政策意在控制信贷发放节奏,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则不大。
通胀压力年中显现
1月公布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速小于预期,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速则相对较高。节前最后一天央行出人意料宣布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否意味着央行认为通胀已经来到?央行是否已开始着手收缩流动性以抑制通胀?加息是否已并不遥远?
对此,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的相关专家指出,国内通胀受两个因素影响明显:第一是食品,第二是国外大宗商品价格。相关数据显示,CPI近期的变化都是食品价格的变化,实际上,中国CPI的大幅波动就是国内猪肉等的周期波动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碰头的结果。如果在今年二季度,猪肉、油脂和肉禽真的进入了通胀周期,那么CPI的压力将会不小。另外,1月PPI同比增速高达4.3%,环比连续10个月为正。专家分析指出,能源等原材料价格是中国PPI增速高企的原因,然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高不是中国紧缩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
总体说来,2010年中期,国内通胀压力明显。而在今年的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我国通胀已经显现,但目前还处在低位。
近期加息可能性不大
在CPI增速小于预期的情况下,PPI增速飞速增长引起市场对于加息的无限遐想。目前,针对通胀央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专家认为,加息这样影响面巨大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暂时还不会使用。原因有二:第一,加息是一刀切的政策,打击面太广,贷款成本的增加对于刚企稳的实体经济十分不利;第二,中国不可能独立地提前加息太久。国信证券大连部首席分析师王烈涛表示,如果我国提前加息,再加上实体经济的强劲恢复,势必会导致大量的热钱涌入。这样就会使本来收缩流动性的手段被大量涌入的热钱对冲,收缩流动性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紧缩政策以控制节奏为主
面对通胀压力,央行在2010年开始了紧缩步伐。调高公开市场业务——央行票据、正回购的利率,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存款准备金率被誉为“利斧”。那么,上调是否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
专家指出,央行选择在大年二十九晚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在给市场充分的消化时间,而初九开盘后市场稳定说明这一消息的影响已经消散。再次上调的原因主要是因1月的1.4万亿新增信贷,占到全年7.5万亿计划投放信贷的近20%。控制信贷发放节奏是央行2010年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这正是有保有压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虽然央行频繁施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要看到提高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收缩了3000亿元可贷资金,相比1月信贷连零头都不到。国内流动性依然处在历史高位,加上通胀压力,央行在近期的紧缩努力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