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退市思维看待中国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对央行货币政策敏感性无以复加。元月12日和2月12日央行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特别是前一次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整个国际市场翻江倒海,全球股市出现全面下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不是表示国内货币政策出现全面收紧?
从国际舆论来看,央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退市政策的开始,以此为起点,央行会采取一系列货币收紧的政策。但这只是一个误解。因为,这是用欧美国家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救市与退市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中国的救市政策或金融市场运作方式与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国家的救市政策完全不是一回事。国内金融市场运行也与欧美不一样。中国没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不存在退市不退市的问题。
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只不过是让2008年下半年那种短期应急政策回归到常态与理性。因此,只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及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过度,央行就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收紧流动性。可以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应该是十分微小的。与其说实质上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央行正在关注市场流动性变化。
当然,现在市场最为关注的是,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接着会不会上调基准利率。因为,市场上都认为,央行率先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回收过去一年过度释放的流动性,也标志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会加快上调幅度与频率,并在以后几个月内加息。但是,利率上调最为重要的指标是CPI的涨幅。如果CPI涨幅到4%左右,利率上调的几率较高。不过,2009年12月份的CPI仍然处于1.9%,在食品为主导的CPI体系下,尽管今年CPI上行有基数效应的影响,但是CPI要达到4%的水平并非易事。只有CPI上升得比较快,央行才有可能上调利率,但这种利率上调无论是上调频率还是幅度都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