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政策分析
中国常常被指责将通货紧缩的压力强加于其他国家的头上,而如今,它自身却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正在加大,价格上涨局面已渐成难以逆转的趋势,一场围绕人民币汇率政策展开的辩论由此展开,辩论的焦点便是:中国此番通货膨胀会维持在可控制的正常范围,还是会像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如脱缰之马失去控制?不同的通货膨胀程度最终会决定中国是否会向上调整人民币汇率。
报告预计,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可能超过25%。出口增速的恢复对于出口行业与就业而言是喜讯,但对宏观经济增长而言则意味着总需求重新进入过热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要显著收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较大难度,而人民币升值同样能够达到收紧总需求的效果。同时,2010年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上升,近期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削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成为选项之一。此外,为应对外部压力以及防止热钱套利,政府也可会选择提前升值。
人民币升值预期走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运行或许将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通道之中。当然,美元汇率的走低,也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直接的压力。自2007年5月汇改到2008年中,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一度升值超过20%。2008年10月以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联系重新紧密。人民币有效汇率在今年2月达到高位后,又跟随美元出现一轮贬值,至9月贬值幅度达8%。另外,外贸形势的好转,也在支持人民币升值预期。2003年开始的升值预期,其主要背景之一,是中国的外贸增速惊人。现在中国外贸有重新扩张的态势。此外,人民币升值周期的暂停,普遍被外界认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组合手段之一,以避免出口更大幅度地收缩。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现在这种必要性有所下降。相反,贸易摩擦的升级则增加了升值的政治压力。
人民币汇率问题,实际是国民经济失衡的结果,所以,人民币汇率的出路,其实在汇率之外,合理的结构调整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成本最小的途径。
“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体现了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劳动力成本过低、环境成本未能充分体现、过度鼓励出口等环境和政策导致的。后一类原因带来的竞争力优势,实际上是因为人为压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加强环境保护、改革收入分配,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部门的投入,以及劳动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但却能够很好地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同样能够起到升值的作用。
因此,人民币升值压力,从根上说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压力。这两个压力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进退的。只要从这个角度来设法缓解升值压力,就能使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公众福利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