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的“黄金十年”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已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期间,中国银行业认真履行开放义务,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地域、客户对象和其他方面的非审慎性限制,在WTO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开启其在华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十年时间里,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经济持续大幅度增长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基础。与加入WTO前相比,外资银行的机构布局、业务经营和服务能力均得到良好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市场参与者。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银行在华设立209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达到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0%,与加入WTO前3730亿元的资产规模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同时,调查显示,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平均增速数倍于境外母行(或总行),其中74%的外资银行资产增速超过境外母行(或总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网点布局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并逐步深入内陆省份及二、三线城市。截至2011年底,外资银行已经在我国27个省(市、区)50个城市设立机构网点,比加入WTO前增加了30个城市,其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设立125个营业网点。同时,共有6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获准在其所在城市辖内外向型企业密集市县设立支行。
在整体规模稳步增加的同时,外资银行的经营基本面也保持稳健。截至2011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5.27%;各项贷款余额9785亿元,同比增长7.10%;不良贷款率为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充足,流动性比例为69.53%;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83%和18.38%。总体上看,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主要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此外,2011年底,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监管宽限期到期,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达标。至此,在华外资银行各项监管宽限安排已全部结束,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实现统一。
外资银行在过去十年中能够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法人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外资法人银行总行类机构增加21家、分行类机构增加183家、支行类机构增加389家。截至去年底,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45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7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外资法人银行数已是加入WTO前的3倍。
而外资法人银行在外资银行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目前外资法人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已经占到外资银行营业网点总数的87%;资产占外资银行整体份额则从加入WTO前的5.24%跃升至87.66%,存款份额更高达95.56%。在上海还涌现出汇丰中国、东亚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和东京三菱日联中国5家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外资法人银行,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其中,汇丰中国资产总额已超过2700亿元,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已达到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
在中国区业务的强劲发展势头,也让外资银行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跨国银行集团面临战略调整压力以及监管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他们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中国这个市场中来。数据显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累计有40多家外国银行追加投入了约271亿元等值人民币资本(或营运资金),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开始,外资行增资中国似乎成为趋势。2011年6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45亿元人民币;9月28日,渣打中国获批将注册资本由87.27亿元增加至107.27亿元人民币;11月11日,汇丰中国宣布,获得母公司增资28亿元人民币,令其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今年4、5月份期间,星展、澳新、摩根大通、南洋商业银行等4家银行更是扎堆宣布了增资计划;而恒生中国等银行也表示,为了实现中国内地业务的长远发展,母行管理层也有增资恒生中国的设想,目前正在筹备当中。
随着外资银行越来越融入中国内地市场,其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亦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引入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与服务,其亦通过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当地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适度竞争正在中外资银行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加入WTO前相比,中外资银行经营已不再各自为战。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在贸易融资、房地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消费信贷和理财产品等领域,中外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方面已初步形成竞争格局,为客户提供了更多产品选择和优质服务体验。
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外资银行将继续为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