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月CPI同比上涨 经济学家仍秉持人民币不会升值的看法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4%.       &nbs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4%.

        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公布,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01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CNMSM2=ECI同比增长25.52%.2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馀额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23%.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预计3月份CPI涨幅将较2月回落,今年全年将保持温和通胀.中国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庆:

        这些数据和昨日公布的贸易数据是中国公布的最後一批2月数据.总体看,今日这批数据要优于预期,与昨日的贸易数据相呼应.

       虽然我们仍认为今年政策正常化/收紧将是个渐进有序的过程,但当局很可能很快再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首次升息可能最早在4月,幅度为27个基点,之後将会在第三季和第四季各再升息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仍秉持这样的看法,即在今年下半年之前,人民币不会升值.


--STONE & 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经济分析师 欧乐鹰(TOM ORLIK):

        政府目前面临困难的选择:维持经济增长优先的政策倾向,有可能让通胀率突破目标水准;决定采取偏于紧缩的政策,则要冒扼杀经济复苏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以往曾让CPI增长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情况维持相当长时间而不升息.人行不会急于调整利率政策水平.


--广州一基金经理:

        市场对M1、M2等数据已有传言,股票市场周三提前反应,呈小幅下跌走势,投资者在担心央行会不会进一步收紧.2月CPI涨幅达2.7%,略高于预期,接下来需要观察国内的旱情会不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如果CPI接下来几个月就达到3%的涨幅,那央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很可能需要升息.

        7,000亿元的新增贷款是政策收紧的结果,目前发放的贷款大部分是去年存续项目的贷款,总体来说,目前形势还不够明朗,还需要继续看接下来几个月的数据.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董先安:

        工业处于持续扩张通道,剔除价格因素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零售环比平稳;2月新增贷款稍高于月初预期,比去年同期降低,但中长期贷款、居民户贷款及居民户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 胡艳妮:

        目前加息理由充分,但并不必要.CPI比市场预期要高,都预期中国进入加息通道.

        但在目前美元主导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格局下,利率基本随了火上浇油外,实在看不出对过热的宏观经济有什麽冷却作用,当然美国除外.尤其是目前发达国家的利率都趋向于零的情况下,任何先行加息的国家都有可能被货币的利差交易攻击,资产泡沫和物价压力更是水涨船高,直至泡沫破灭.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去年的信贷资金主要是砸向了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地方的融资平台,如果央行加息,这些项目的资金成本也将水涨船高,这必然引起相关利益集团的反弹和博弈.

        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会不会再度落入2005年初和2008年的经济衰退,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无论如何,在目前信贷资金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央行已没有必要加息.


--上海一基金公司研究员: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未来政策应该还是会比较紧.

        加息时点方面,觉得可能会提前至二季度初.两个原因:一个是CPI的高位运行,6月份会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如果後面依然很高,当然这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到4-5%之间,必然有加息压力.

       另外一个因素是信贷规模.如果信贷规模在一季度为完成指标要加速下压,那麽加息能给银行进行价格层面的补贴,所以3月份,如果银行能帮助管理层实现信贷规模目标,那麽作为补偿,可能管理层会加息,毕竟CPI也提供了说服大众的理由.


--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 徐佳蓉:

        CPI超出我们的预期,食品价格是主要推动因素,非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後期判断,总体上农资产品价格会保持稳定,成了食品价格上涨制约因素,食品价格全年基本稳定,全年物价水平会前高後底态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小幅上调,对中国物价有所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会呈温和的态势,不会大幅上涨,一方面产能利用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国际库存处于高位,新兴市场还不足以推动国际大宗商品大幅上扬.CPI会呈全年稳定温和态势.PPI涨幅比较大,并会有个持续的过程,会有较长时间的上涨状况.会在一定程度影响CPI的走势.但具有时滞性,会到半年後或更长时间.

全年通胀风险会出现在7-8月,呈较高态势.

       中国货币政策可能会依靠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物价上涨造成加息的动力不太足,物价上涨预期会成为货币政策影响的一个因素,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M2是25.52%还处于历史高位,离控制目标17%还有差距,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前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可能会有所调整,近期将主要依靠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华宝信托宏观经济研究员 聂文:

        2月CPI高于预期,已经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当前经济复苏处于复杂的完成阶段,是否需要加息仍需观察.按以往经验看,实际利率为负约半年後,央行会启动加息,但本轮加息可能提前到5、6月份.本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2月的新增信贷还是比较高.

       工业生产恢复得非常快.从出口来看,需求恢复得不错,企业生产也得以恢复;从房地产投资来看,1-2月也保持在30%以上的高增速;此外,企业的总体库存量较低,证明需求很旺盛.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0-60%,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会比去年四季度更快,达到11%.

消费也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有物价回升的因素.

从数据来分析,2月外汇占款增加较快,给货币供应贡献较多.

        2月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快.自从央行和银监会今年来严格控制信贷後,无论是企业还是从银行,都愿意申请或投放中长期贷款;而去年上半年,信贷是敞开供应的,企业愿意先借短的,观察经济形势.再说,历来每年3月国内都会有大量项目开工,企业也需要提前准备资金.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 石磊:

       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主要是项目贷款提前提款造成的;票据融资继续减少,目前银行的票据规模已经不大,继续通过压缩票据融资挖掘放贷潜力的空间有限.

       按照管理层确定的全年四个季度3:3:2:2的放贷节奏看,3月银行继续放贷的空间很小,而照现在的速度,这个月银行新增贷款至少将达5,000亿元,3月面临的调控压力很大.


--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 郑振源:

         贷款增量基本上差不多,跟预期没有什麽偏离,贷款增量下降显示政策调控的效果,贷款结果值得关注,中长期贷款占比继续上升,主要原因是在贷款控制的情况下,首先要满足已开工的中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而且中长期贷款利率高,对银行来说收益也更高.

        M2和M1增幅有所回落,但幅度不大,由于去年的基数较高,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基数偏高,预计货币供应量增速年内可能继续下降.


--华南一银行固定收益分析师表示:

        M1在数据稍微有点回落,但跌幅并不明显,这说明在央行此前控制信贷投放等措施下,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有收紧的迹象,但M2数据显示银行体系的资金还是很宽,"宽资金,紧信贷"格局暂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造成前期债市收益率下跌的主要原因.

        CPI同比涨幅有些超预期,但由于市场提前已经听到传言,反映到债市就是中长期品种的收益率最近震荡上行.虽然央行未必会立即采取加息的措施调控,但CPI过高涨幅造成加息预期的增强,特别是对于长期品种,或许春节後现券收益率的下跌趋势会出现扭转.


--国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 李怀定:

        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000亿中,中长期贷款就有6千多亿,而票据融资可以压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可以预期3月份的新增信贷也很难压缩下来.

        央行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回收流动性,公开市场回笼力度会加大,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会提高央票利率;准备金率也可以动了,但是短期内应该不会加息,因为利率政策对回收资金的影响不大,也不够直接.

        此外,三年期央票可能会很快出来,主要是因为今年三年期央票集中到期,商业银行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需求有保障,该期限央票发行难度较小;而从央行的角度出发,发行三年期央票对流动性的锁定期更长.


--美林驻香港经济学家 陆挺:

        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些数据的解读,尤其是CPI.我们的观点非常明了.这仅仅是受中国春节的影响,今年春节是在2月,而去年是在1月.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不会升息来应对这种情况.我们依然认为加息要等到今年下半年,上半年不会加息.


--高盛驻香港经济学家宋宇和乔虹给客户的报告:

        这一数据与昨天强于预期的出口数据都显示,受今年年初新一轮贷款扩张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好转带动,整体经济活动成长在加速.

       由于产出缺口或已收敛,在消费、投资和出口强劲增长推导下,如此经济活动成长水平可能在未来月份增加通胀压力.

       我们认为,为防止经济过热,需更坚决地推出收紧政策,而不仅是已经执行的温和窗口指导以及适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瑞银集团驻北京经济分析师 汪涛:

       CPI同比增长2.7%仍属合理,因其主要源于低基数效应,去年2月CPI正处于低点,且今年农历春节所在月份有变.

        尽管如此,这将给市场带来升息即将到来的预期.我们认为,升息应会较快到来--不是这个月就应会在第二季度初.政府升息主要是为了应对通胀预期.

        3和4月的CPI或会走低,但我们仍预计它将持于2%以上,而政府的预估是3%,因此,与政府的预估一致,我们认为升息会很快到来.


--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黄常忠:

        CPI比市场预期要高一些,2月有春节因素,综合来看,中国已步入了负利率阶段,3-4月是加息的时间窗口,3月份CPI可能会超过3%,今年的加息可能都会跟着物价走,滞後于物价.今後的负利率会持续.

       PPI跟预测差不多.制造业成本压力还是比较大.

       新增贷款和预期差不多,管理层有所关注,三月份信贷额度会压力比较大,因去年基数较大.